图为:地下管廊功能更多,结构更坚固,维护方便,可以满足未来城市几十年的发展需要。图为湖北中南管道公司生产的地下管廊。
8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正式公布,要求逐步提高城市道路配建地下综合管廊的比例,全面推动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城市的发达程度不仅取决于高楼大厦,地下设施的功能同样不可或缺。以往城市建设重“面子”,而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是城市的“里子”,目前仍很薄弱。去年以来,我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试图弥补地下管网“短板”,满足不断扩大的民生需求,这是新型城镇化的应有之义,也是稳增长的有力支撑。
今年完成地下管线普查
政策摘要各城市要制定普查方案,认真组织做好城市地下管线基础信息普查和隐患排查,全面掌握地下管线规模大小、位置关系、功能属性、产权归属、运行年限等基础信息,全面了解地下管线的运行状况,摸清地下管线存在的结构性隐患和危险源。建立城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摘自《湖北省城市地下管线普查工作实施方案》
城市建设中,经常出现施工损坏地下管线,导致停水、停电、停气的现象,这多半是因为地下管线家底不清所致。
要推进建设地下管廊,必须建立地下管线信息系统数据库。这离不开全面的地下管线普查。今年5月,省住建厅等五部门印发《湖北省城市地下管线普查工作实施方案》,要求2015年底前,各城市完成地下管线普查,建立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一些地方已经开始行动。或摸查管线,或理顺权属关系。
早在2013年,潜江市就开展了城市地下管线外业探测工作,普查管线总长度达1010.64公里,编制了1:500综合地下管线图539幅,1:1000专业管线图1266幅,并建立了地下管线信息数据库和管线信息管理系统。
今年6月,孝感市原则通过了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办法,明确了孝感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要集中统一管理,结束了目前“谁拥有谁管理”的不利局面。“虽然有些地方进度较快,但重地上、轻地下的思想观念,在一些地方和领导身上尚未有根本扭转。”省住建厅城建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很多地方连最基础的城市地下管线综合规划都没有编制,地下管线存在先建设、后规划的问题,容易造成混乱。
地下管线带来万亿商机
政策摘要创新投融资模式,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通过特许经营、投资补贴、贷款贴息等形式,鼓励社会资本组建项目公司参与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和运营管理,优化合同管理,确保项目合理稳定回报。鼓励相关金融机构积极加大对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
--摘自《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
地下设施的建设,不仅改善城市功能,也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综合管廊一次性投入较高,每公里投资至少1500万元。”湖北中南管道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蒋强忠说。
据住建部统计,仅今年全国就有69个城市启动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项目,总长度约1000公里,总投资约880亿元。按目前城镇化速度,未来3到5年地下管廊建设预计每年可产生超万亿元的投资。“国家近年非常重视地下设施的建设,这给企业带来了机遇。”武汉双强管业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张吟秋说。该公司曾制造省内规格最大的管廊,用于武汉地铁三号线建设。
除了建筑材料之外,如今的地下管线建设还改变了过去由政府单独投资市政工程的方式,让企业成为建设和运营主体。如十堰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项目3年期总投资概算为50.51亿元(地下综合管廊投资约35.51亿元,配套道路投资约15亿元),其中,地方政府配套投入3亿元,占比5.9%,社会资本投入38.51亿元,占比76.3%。
国家还对一些地下管廊试点城市投入了大笔经费,如十堰就获得中央财政补贴9亿元。国家相关指导意见也明确规定,省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资金的统筹,城市人民政府要在年度预算和建设计划中优先安排地下综合管廊项目,并纳入地方政府采购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