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长楼顶排水管至地下,将原来白白流走的雨水引入收集池里储存,用来绿化、冲洗和消防,这是国网枣庄供电公司在110千伏齐村变电站建设中推出的微创新,也是他们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绿色电网建设上又迈出的崭新一步,该站被当地环保人士称为“海绵变电站”。
齐村变电站为无人值守站,由于该站地下为原枣庄煤矿早期集中开采区,地下水质发黑发臭,深水井结构不稳出现塌方,且附近也无自来水可引。无奈之下,他们请教专家,集思广益,多方论证,决定尝试蓄收雨水解决问题。
雨水收集池分沉淀池与蓄水池两部分,主要以站内屋顶雨水为主要来源补给,通过屋顶集中排水的自然水压导入沉淀池,再经过砂石、鹅卵石二级过滤后最后流入蓄水池存储。在容量设计上,参照枣庄市年平均降雨量与站内屋顶面积,设计为320立方米;当雨水收集达到上限后,多余的水通过溢水口流入站内地下排水系统。
“雨水收集改变了传统变电站功能配置,节能环保意义重大。”枣庄供电公司总经理张爱祥介绍,枣庄电网现有变电站111座,如果全部建成雨水收集利用系统,仅站内用水一项每年便会节约用水3.552万立方米,以工业用水每立方4元计算,将节省资金14万元以上。并且,雨水收集池一旦规模发展,对于提升城市强降雨下的排水能力、缓解水资源日益短缺下的用水问题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枣庄电网建设始终突出“与环境和谐”的理念,充分考虑旅游景区、文物故址、电磁污染、无线电干扰、噪音等环境保护因素,并公开邀请群众参加输变电工程环境保护的评议,积极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绿色电网建设。220千伏枣君线在穿越植被密集、有着国家森林公园之称的抱犊崮山区时,首次采用高跨技术,较常规线路平均高出25米,“武林高手”般凌空高跨,改变了传统施工大量砍伐树木的做法,成为线、树和谐共生的典范。与京沪高铁枣庄客运站隔街相望的110千伏龙潭变电站,没有传统的围墙,看不到飞舞的银线和林立的电气设备,而是以中式古典建筑风格,融入在客运站房、站前广场、景观湖、大片的园林、起伏的青山中,构成枣庄新城南部城区最美的风景线。
据统计,枣庄供电公司近年来连续推出“1095”“7821”“6195”等电网工程,新建的29座变电站已经融入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新架的上千公里输电线路大幅减少林木砍伐,始终保持了电网建设与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