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着手筹建自然渗透、自然积存、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提升城市建设品质,实现城镇化和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记者昨从市住建局获悉,《无锡市海绵城市建设实施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已下发全市九大板块以及市发改、财政、国土、规划、市政园林、水利、城管等10多个部门,汇聚各方智慧与力量,共同塑造无锡生态文明建设新名片。
历经多年的城市基础建设,截至2014年底,无锡市区的排水管道总长达13557公里,各类生态湿地绿地达185平方公里,五级以上河道水系598条,总长1990公里,湖荡15处,水域面积达400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了排水管网、河道水网、生态绿网为主体的人工与自然相衔接的排水体系。然而,受“重地上轻地下、重工程手段轻自然方法”等传统城市建设模式的影响,忽视城市生态系统应有的吸纳、渗透、滞蓄等功能,我市与国内众多城市一样,在应对极端气候灾害能力上存在明显不足。每逢暴雨定有受淹地区的尴尬现象,迫切需要各地区各部门高度重视“海绵城市”规划建设。
按照“行动方案”,我市将依托环湖、沿山、临河的生态本底,结合城市绿道网、生态湿地、公园绿地等建设,构建覆盖市区的绿色生态型海绵网络;依托城市道路广场的改造和建设,结合海绵型镇村、住区、公共项目等不同层次类型的海绵体建设改造,形成一批“海绵城市”建设的示范节点;依托现有城市排水管网、排涝泵站等灰色基础设施的改造建设,推进城市绿地系统、河道水网等重要城市生态设施的优化和提升,完善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城市雨水吸纳和排除体系,全力打造具有示范意义的国家、省“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
与广大市民利益直接关联的是,此番“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将与重点民生工程建设相结合,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坚决杜绝形象工程,‘海绵城市’建设必须与棚户区、易涝片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等重点民生工程紧密结合,不断提高民生福祉。”市住建局城建处有关人士表示,我市将结合城中村、老旧小区改造计划,重点推进易淹易涝住宅区的更新改造,强化排水设施建设的同时,综合运用“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手段,提高老旧小区的排水防涝能力。
“行动方案”征求意见将于本月中旬截止并汇总至市住建局,然后经讨论、修改、完善,再提交市政府常务会议,待审议通过后实施。据了解,我市鼓励通过PPP等多种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海绵城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