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广奇(市政工程专业高级工程师,美国ucla访问学者,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水务分院副院长。)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过度硬化的城市在扩张过程中,一方面导致地表径流量增大;另一方面侵蚀原有的蓝绿空间,与水争地,导致内涝积水和环境恶化。面对这些问题,全世界都在探索解决之道。发达国家早于我国10~20年时间发展可持续雨洪管理体系,如英国的BMPs、SUDS,美国的LID,澳大利亚的WSUD等,均是建立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开展的。我国近几年提出的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是一种生态化雨洪管理方式。
依托“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城市低影响排水与河湖联控防洪排涝安全保障关键技术”课题(2016YFC0802507),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一行六人对英国进行了以蓝绿空间塑造为主题的城市建设调研,以期进一步提高课题研究质量,并指导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和实施。
在英国,蓝绿空间的建设很多时候都会融入低影响开发理念,以充分发挥其绿色基础设施的功效。如着名的温莎城堡,利用原来的护城河空间,建设成为绿地花园,其中保留部分水景。晴天,可作为景观绿地;下雨时,可作为雨水调蓄空间。当然,在战争时期,也可以作为护城河。在英国剑桥大学,很多低影响开发的理念被落实。如学校食堂附近的草坪就被设计成为下沉式绿地,在下雨的时候能够汇集周边的雨水,实现地表径流的缓释和净化。
在英国剑桥大学附近,有几处以低影响开发理念进行蓝绿空间建设的小区。其中,剑桥市西北区新城的规划建设做得比较成功。该项目是对剑桥市西北区的改造。场地面积为150公顷,位于剑桥市的外围地区,是一次综合性的改造工程。其实,该项目剑桥大学扩张后的园区的一部分,其中包括经济适用房的建设,主要是为了解决教职员工和研究生的住宿问题。西北部的建设为日后剑桥大学的进一步改造奠定了基础,创造了一个动态的园林社区。在未来,这里将成为剑桥大学学生和教职工学习交流、工作实践的主要场所,也成为该校区的标志性景观。该设计方案中包括了住宅、学术大楼以及研究机构的建设,还有一个充满当地文化色彩的交流中心。最后,设计团队也将在场地上安装一些公共休闲设施,完善基础装置,为当地居民和师生们创造一片开放的绿色空间。该项目将成为该地区目前认可度最高的项目,并获得可持续住宅标准BREEAM的认证,促进当地可持续景观建设的发展。
该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现状地形地貌特征,运用低影响开发的理念,建设蓝绿空间。整个片区目前没有地下雨水管道,建筑屋顶的雨水经由墙角旁边的碎石槽进行过滤下渗,部分雨水再漫流至旁边的生物滞留带进行下渗。生物滞留带约2~5厘米左右深度,其内覆盖有碎木屑等,避免土壤裸露,保持土壤湿度。建筑周边场地的雨水主要汇集至其中的下沉式绿地进行下渗。
硬化空间的地面雨水径流和其他部分溢流的地面雨水径流一般通过线性排水沟或局部雨水管道进行收集,再转输至大型的下沉式绿化带。
在主干道路的一侧,可以看到地势相对较低处,设置有大型的下沉式绿带,深度超过50厘米。沿路一侧的立缘石有开孔,引导地面雨水径流汇入。在下沉式绿地最低处,设有雨水收集口,负责收集雨水,最后转输至下游的下沉式绿带。
在每一个下沉式绿带承接上游汇水处,会种植较密集的植物,以便对来水进行阻缓,同时也起到一定的净化功能,最后雨水汇入现状保留的湖体。
通过此次调研,对我国全面推行低影响开发为主的海绵城市建设有以下几点启示:
1.海绵城市建设是促进生态城市转型发展的基本途径
海绵城市建设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途径。通过将森林草地、河湖湿地、城市绿地及雨水花园等要素有机联系起来,系统构建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是有效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降低城市污染及洪涝风险、提升城市景观及植物生产力、降低城市建设管理成本的重要措施,是从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向可持续、绿色、生态城市发展的转变。
2.加强绿色优先,绿色与灰色基础设施统筹建设
加强“绿色”与“灰色”基础设施统筹协调发展,注重二者的有效结合和科学衔接,发挥绿色基础设施与灰色基础设施各自的优势。通过绿色优先、“绿”与“灰”结合的方式,实现城市雨水径流污染面源控制与内涝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