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五水共治”成为湖州百姓耳熟能详的年度热词。通过截污纳管、疏浚清淤、生态治理等措施,曾经的黑臭、垃圾河渐渐恢复清澈,百姓纷纷“点赞”。
水质改善是治水成效最直观的体现,我市水质改善工作一直走在全省前列。目前武林头断面水质已由劣v类提升至v类,黄婆漾断面水质由v类提升至iv类,提前实现了“无市控劣v类水质断面”的目标。1至7月,全市市控以上地表水监测断面iii类以上水质比例为94.3%,较去年同期上升9.4个百分点,在上半年全省交接断面水质考核中名列优秀等次。
治污水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长效管理至关重要。确保常态长效,落实“河长制”是牛鼻子。“河长制”曾在我市“清三河”工作推进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全市7373条、总长9380公里的河道和所有湖漾内港,全面建立市、县区、乡镇、村四级“河长”管理网络的基础上,今年我市进一步健全完善“一级抓一级”的河长工作长效推进机制。通过定期巡查、投诉举报受理、重点项目协调推进、督查指导、工作例会、联动治水等制度,督促各级河长履职到位。组织开展最美河长、最美保洁员等评选活动,确保河长守河有责、护水尽责。
建立常态化的“清三河”“回头看”制度,对日常巡查新发现的黑臭河登记入册并限期整改到位。并将“河长制”纳入县区综合考核,把“河长”履职情况作为党政干部综合评价依据,严格问责问效。同时,利用gps定位、无人机航拍和“河长制”信息化管理系统等科技手段,督促各级“河长”履职,强化各级河长特别是基层河长管理,进一步落实治理责任。
特别是从今年9月1日起,我市开展为期一个月的“管好自己的河――河长在行动”专项活动。在该行动中,我市将通过开展集中排查、整治、培训、宣传等方式,对各县区“河长制”工作落实情况进行全面排查,完善市、县(区)、乡镇、村四级河长组织体系,实现“河长制”全覆盖。
同时,还将集中巡查,重点排查河长公示牌规范性、“一河一策”落实情况、河长履职情况,开展“集中推进日”“河长大讲堂”“河长宣传周”活动,促使各级河长当好河道治理的参与者、宣传者、守护者和推进者,促进河道治理长效化、常态化,真正管好自己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