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节假日,市民都特别关心天气会怎样。在今年国庆节期间,我国东部和南部沿海分别遭受了强台风“杜鹃”和“彩虹”的袭击,不仅严重影响当地的节日旅游,强风暴雨还导致福州、广州等地积水严重。幸运的是,这两股强台风对南通影响并不大。不过,每逢下大雨,大家就有一个疑问,一泻如注的雨水,除了排入江河湖海,我们还有没有更好的处理方式呢?
这是去年8月14日一场暴雨过后的场景,市区跃龙路部分路段的慢车道完全被水淹没,青年东路崇川区政务中心段也出现了十五六公分深的积水。这些降雨不仅没能有效利用,反而成为了行人和行车的安全隐患。从今年4月底起,有关部门开始对青年东路等市区13个积水路段进行改造。
事实上,过去在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硬质化路面的建设导致下雨以后,降水常常形成径流,加大了城市排水的难度,同时也浪费了水资源。今后,南通要建设成为海绵城市,使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据了解,东方大道高架源兴路至星湖大道路段,就在高架下建设了雨水收储设施;而濠河西北角的一段滨河步道,也采用了渗透功能较强的建材。现如今,越来越多的“海绵体”出现在了城市的各个角落。
今后,南通将从城市绿地与广场、城市住宅小区、城市道路及停车场、城市水系等四个方面入手,建设一个个雨水资源收储和再利用的“海绵体”,由雨水快速排除、末端集中控制,逐步转变为慢排缓释、源头分散控制。
今年4月2日,国家财政部发布消息,在全国16个城市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省内仅有镇江入围。目前,南通正在编制海绵城市实施方案,预计年底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