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湾治理多年,为什么直排入海的污水不降反升?”“施工了6年,为什么后海湾截排工程至今仍未完工?”“没有完成地下管网铺设,新建的楼盘为什么能拿到预售证?”
昨天下午,第二期市人大常委会代表问政会聚焦到一个各界关注的问题——深圳湾污染治理。代表们有备而来,发问犀利。而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在回应时更透露好消息:随着治污工程的开展和管网设施的逐步完善,深圳湾水质明年6月以后有望得到显着改善。
日均13万吨污水直排深圳湾
地处我市核心位置的深圳湾开始“发黑发臭”,水质连续多年处于“劣Ⅳ类”,成为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是谁“弄脏”了深圳湾?市水务局表示,根据近段时间的拉网式排查,他们发现深圳湾流域的47个排洪口中,有16个存在污水排放现象,日排污水近13万吨。
李继朝代表长期关注深圳湾污染治理。他告诉大家,2013年水务部门给他提供的数字是直排入深圳湾的污水每天约5万吨。经过两年的治理,排入深圳湾的污水不降反升,令人忧虑。
在此前的调研中,代表们了解到深圳湾周边10多个新建楼盘,是这些直排入海的生活污水的“罪魁祸首”。可是,在地下管网没有建好之前,这些楼盘为什么可以“拔地而起”?
市规划国土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建市30多年来,我市的地下管网的确“欠账很多”。由于土地开发的主体与管网建设主体不同,在建设中出现了“时间差”,是造成地下管网不完善的重要原因。目前,市委市政府已明确要建立开发建设的联动机制,即项目的开发要与管网建设同步完成。“一方面,深圳湾流域的16个排污口要在一年内治理完毕,另一方面,将确保不再产生新的污染源。”
治污“卡壳”工程打通了
后海湾截污工程是深圳湾治污的关键性工程之一,该项目截污管线全长5.36公里,主要担负东滨路以南沿线片区截污工作。但是,这项规划了8年、原计划3年前竣工的工程,至今仍未完工。
项目为何滞后?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施工条件的变化是主要原因。在项目设计阶段,截污工程沿线的房地产尚未大面积开发,可是到了施工阶段,现场条件发生变化,原来设计的工程作业井位置成为住宅小区用地范围,只好临时调整。
这位负责人也带来好消息:此前,该项工程主要“卡壳”在90多米长的隧道和150米长的顶管工程。其中隧道施工需要爆破,难度很大。“前天,隧道已经打通了,比原计划提前了两个月。”这也意味着,这项原计划明年6月竣工的截污工程,有望提前完工。
应建立排污设施异常检测机制
为了准备此次问政会,代表们利用国庆期间多次实地调研。一个新问题引起他们的关注——位于南山区工业八路的中心河雨水闸门一侧破损,导致生活污水流入河道,并直排深圳湾。“据周边居民反映,这个闸门损坏已经有一年了,为什么还是没人管?”
据市建筑工务署和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河道排洪工程在移交过程中出现问题。不过,目前这项工程已经正式移交给南山区,该区要投入8000多万元,对中心河沿线的闸门等排洪设施进行排查,预计年底将完成整改。
“看得见的雨水闸门坏了一年多才修,那地底下看不见的管网怎么办呢?”李炜代表建议,在完善污水管网的同时,还要建立污水设施损害、异常的检测的机制,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才能真正截住流入深圳湾的污水。
针对深圳湾的系列治污工程进展顺利
市水务局局长王立新告诉大家,当前我市针对深圳湾的系列治污工程进展顺利。到明年6月,随着福田污水处理厂一期、二期的竣工,深圳湾16个排污口整改的完成,以及后海湾截污工程的竣工,深圳湾水质有望得到显着改善。
“不过,深圳湾治污的任务仍然艰巨。” 王立新说,首先就是雨污分流的工程仍然很重。目前,深圳河湾流域还有2000多个小区没有完成雨污分流工程,大量污水随着雨水管道排入深圳湾。其次,深圳湾的底泥需要处理。同时,流入深圳湾的河流,特别是深圳河的治理任务仍然很重。只有这些工程全部完成了,才能真正还市民一个美丽的深圳湾。
变“亡羊补牢”为“未雨绸缪”
哈工大城市规划研究院副教授郭湘闽认为,排水管网建设滞后于房地产开发,是深圳湾污染的重要原因。我们应反思这种“先开发,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变“亡羊补牢”为“未雨绸缪”。
他表示,尽管一批污水处理工程正在“上马”,但是如果不扭紧流域沿线区域开发的“水龙头”的话,一旦污水产生量超过处理上限,还是会出现新的问题。“建议深圳像划定生态控制线一样,再划定一线环保容量的红线,一旦逼近污水处理能力上限的时候,这个片区的开发就要适度放缓,优先建设污水管网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