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海口市“双创”工作领导小组第10次全体会议通过《海口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生活饮用水卫生专项工作实施方案》,开展水质监测工作,要求出厂水、管网末梢水、小区直饮水、二次供水水质监测指标达到标准。
水是生命之源,安全清洁卫生的饮用水对百姓身心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更何况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也是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八大内容之一。近年来居民百姓对饮水安全的关注度不断攀升,而各地不时曝出的有关负面消息例如兰州自来水两度污染事件,都绷紧了人们本已相当敏感的神经。但令人尴尬的现实是,据不完全统计,海口目前有供水单位2117家,符合标准可发证供水单位只有841家,发证率不足40%,无法办证的三无小区有200多家。供水单位发证备案率低下、二次供水污染情况较为普遍是海口市目前必须正视的现状。全力尽快提高饮用水的水质,也不是海口一市的责任,而是全省各地都需要为之不懈努力的重大民生工程。
由于海南的地表和地下水水质整体优良,一个常见的误解就是想当然地认为海南各地的饮用水也一定优质。其实“水源质量优良”与“饮用水卫生安全”显然是两个概念,也不能简单划等号。2012年7月开始执行的国家新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检测指标增加到了106项,达标变得更加困难。每一滴水从源头到水龙头需要经历复杂的过程,水源水质、水处理工艺、管网和二次供水设施等都可能影响自来水水质。即使假设水厂供水达标,管网也没有污染,但如果小区蓄水池不卫生,也就“前功尽弃”了,而且这种恼人的情况在海南绝不鲜见。各级政府只有抛弃对饮用水质的盲目乐观,实事求是地对全流程进行严格监督管理改造提升,才有望真正让安全卫生的饮用水覆盖全体居民。
保证饮用水安全,综合治理不可或缺。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保障水源水质安全,是确保饮用水安全最直接的方式。另外,与之相配套的监管机制及信息发布机制也需及时建立。当前,特别需要加大投入保障力度,切实弥补水源地保护、水污染防治、水设施改造等方面的历史欠账;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切实解决管理分散、合力不强的问题;健全法律规章和考核体系,切实改变落实不力、问责乏力的现状。
由饮水安全之问引申开来的思考是,一些民生盲点的出现,既有历史欠账等原因,也与有关方面重视不够、素养不足有关。比如科技不断进步,饮水安全标准逐渐提高,就需要与时俱进,不让这样的“知识瓶颈”成为阻碍民生改善的绊脚石。另外一方面,饮水安全的不足,可以说是城市建设“重地上轻地下,重面子轻里子”的又一种表现。要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体现民生优先原则,就要遵循“先地下,后地上”的新思路。这些,当成为不局限于饮水安全建设领域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