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20日,虎门镇口水闸一带,河水呈现墨绿色。
“水比较脏,你过去干什么,赶紧回来。”盛夏8月,记者靠近东莞市虎门鸦片战争博物馆墙外的水沟,便被该馆工作人员善意地叫了回来。他口中的这条墨绿色的“臭水沟”其实是东引运河的一条支流,其最终经过珠江口八门之一的虎门狮子洋入海。
在珠江口东岸,这样水质较差最终入海的中小河流并非个案。
与珠江干流的水质形成鲜明对比,在广东省近海海域水质示意图上,位居中央的珠江口呈一片深褐色的三角形。这种赫然入目的颜色,对应着就是劣四类海水。除了珠江口外,广东的劣四类海水仅在粤东港湾有零星分布。
环保部2014年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01—2014年,珠江等七大流域水质明显好转,但在九个重要海湾中,珠江口与杭州湾、长江口同为水质“极差”(环保部书面表述原文)。翻阅近25年的环境公报可见,从2003年起至2014年,珠江口已经连续12年成为我省劣四类“极差水质”最集中、面积最大的海域。
当年运河变成臭水沟
珠江口东岸的虎门镇,贯穿整个镇区的东引运河已难见流淌,这条曾承担东江引水功能并解决虎门淡水不足难题的小河旖旎不再。它见证了城市的发展与繁荣,由清变黑的容颜却逐渐被人置于遗忘的角落。
虎门鸦片战争博物馆工作人员说,自己在这里工作四五年了,许多人都搞不清这条河叫东引运河,大家都喊它“臭水沟”。“平时还好,下大雨一冲气味就出来了。”
东引运河一路直下太平水道,将虎门镇威远岛与内陆隔开,上接珠江八大入海口门中最大的狮子洋,下连沙角口。从上游直下,东引运河水色呈墨绿色,岸边一些露出水面的河床已呈乌黑,连浅水处长出的野草都挂着五颜六色的垃圾。
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运河两岸人口膨胀,工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运河不仅要承担虎门排出的污水,还要承接从上游其他镇街排下来的污水,纳污能力不堪重负,流域水质全面恶化为Ⅴ类或劣Ⅴ类。
在深圳,入海口污染也是特区之痛。《2014年深圳市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4年深圳水质总体状况“东优西劣”,劣四类海域面积占58%,前海湾和深圳湾污染严重,深圳河更连续多年上榜广东最差水质的入海河流。
8月19日,记者在深圳湾婚庆公园附近看到,为了清除深圳河涌入的垃圾,海面上至少有5艘打捞船只在作业。
深圳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人士称,市里近期开始对深圳湾附近的排污口进行整治,但是由于一些排污口排放比较隐蔽,时间不固定,暂时还不能评估深圳湾内红树林湿地的水质变化状况。
陆源排污量大是主因
珠江口的水质是怎样变成“极差”的?
南方日报记者翻查了1989年到2014年环保部或省海洋部门的环境状况公报,珠江口水质基本上呈逐渐下降的趋势。1989年,环保部监测认为珠江口水质良好,从1990年到1993年,国家对珠江口水质评价为污染“有所加重”,但这时“加重”的指标,也仅超过国家一类海水而已。1994年到2001年,珠江口大部分指标开始超过二类到三类。2002年,首次有指标劣于四类,从2003年起到2014年,珠江口水质开始稳定地成为我省劣于四类“极差水质”最集中、面积最大的海域,仅在数据上偶有波动,2014年劣四类海水比例约六成。(注:海洋水质标准最差为劣Ⅳ类,地表水标准最差为劣Ⅴ类)
近年来无论是相关部门还是科研机构的专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珠江口长期严重污染,罪魁祸首是陆源大量排污。省海洋与渔业局分析,珠三角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沿途接纳的工业、种植、畜牧和生活污水通过珠江八大口门随径流进入珠江口海域共同构成污染。
记者走访发现,在东引运河流域某印染厂附近短短800余米的河段内,分布着大大小小26个排污口,其中有4个正在排放废水,整个河面几乎呈现黑色,油污、垃圾漂浮。
在深圳湾流域,大沙河曾是着名的“臭水沟”之一,布吉河也不容乐观。在布吉河鹿丹村河段,短短一百余米的河段,记者看到有3个排水口正向河里排放废水,靠岸的河水甚至可见死鱼漂浮在摊摊油污上,陆上对应的多是酒店、小区、学校等。布吉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尚未完工,污水通过深圳河排入深圳湾,也加剧了深圳湾海水的污染程度。
深圳市水务局今年7月份排查出沿深圳湾排水口一共有47个,从福田上沙片区到蛇口南海酒店,一共有16个排水口存在排污现象,污染源来自小区、商圈、学校等,一个排水口少则有一个污染源,多则有11个,混流污水量包括漏排污水、清洁基流和上溯海水。
按照深圳市相关部门给出的数据,上述16个排水口每天有近13万吨的污水直排深圳湾,而深圳湾水体交换停留时间为22-25天,入湾污染负荷短期难以排出湾外,则造成污染长期累积并加重。
改善水质或需截污先行
8月27日,深圳市水务部门表示,将统筹组织有关责任单位,力争于今年年底前基本完成沿深圳湾排污口的整治,完成福田污水处理厂20万吨/日处理能力的建设。在此基础上,加快解决深圳河污染溢流问题,进一步改善深圳河湾水质。
而东莞长达205公里的东引运河主河涌整治任务,多年只完成约30公里,整治投入还面临一定的困难。截污工程费用为市镇5:5分成负担,镇街财政压力巨大。
不过,在东莞麻涌镇经狮子洋入海的马滘河,却是另一番景象。当地通过严格执行环保标准,让60多家污染企业关停或搬迁,短短一年间,水质从V类恢复到IV类。如今,马滘河沿线已被打造成水清岸绿、莲花飘香的花海游船景点。优美的生态环境更吸引了京东现代服务产业园、中粮广东粮油产业园等大项目落户麻涌镇。东莞市财政还拨付资金,用于奖励麻涌镇等水乡经济区内的造纸等高排放企业的退出。
“同是入海河流,马滘河的经验表明,治水应先从源头上截污减排,虽然关停企业、推动产业转型不可避免有短期的阵痛,但生态环境好转却能发挥长远的治水效益。”东莞水乡经济区一名干部深有感触。
东莞市环保部门表示,下一步将在东引运河按照“截污、清淤、活源、治堤”思路,通过全面实施污水净化、河堤建设及河道沿线景观综合整治、内河涌整治等,力争使运河入河排污总量得到控制,近期实现河水不黑不臭,远期达到Ⅳ类水质。
在控制入海污染物总量的机制建设上,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学教授杨中艺等专家建议,除了严格环保执法,对违法排污依法采取罚款、关停并转等行政手段外,还可以加大排污权交易的试点推广力度,使企业在达标排放、在许可总量内排放的前提下,以市场机制推动其进一步减排并获益,从而达到入海排污总量削减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