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雨必涝,处处海景”似乎已经成了不少城市的雨季通病,如何有效防治城市内涝、保障城市生态安全?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排出时间表,要求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我省嘉兴已入选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3年投资将近40亿元。
什么是海绵城市?
对不少人来说,海绵城市的概念还比较陌生。顾名思义,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建设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将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老城、新区、基础设施全方位推进
从今年起,全国各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要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老城区要结合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老旧小区有机更新等,以解决城市内涝、雨水收集利用、黑臭水体治理为突破口,推进区域整体治理,逐步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各地要建立海绵城市建设工程项目储备制度,编制项目滚动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避免大拆大建。
同时,还将推广海绵型建筑与小区,因地制宜采取屋顶绿化、雨水调蓄与收集利用、微地形等措施,提高建筑与小区的雨水积存和蓄滞能力。推进海绵型道路与广场建设,改变雨水快排、直排的传统做法,增强道路绿化带对雨水的消纳功能,在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停车场、广场等扩大使用透水铺装,推行道路与广场雨水的收集、净化和利用,减轻对市政排水系统的压力。大力推进城市排水防涝设施的达标建设,加快改造和消除城市易涝点;实施雨污分流,控制初期雨水污染,排入自然水体的雨水须经过岸线净化;加快建设和改造沿岸截流干管,控制渗漏和合流制污水溢流污染。结合雨水利用、排水防涝等要求,科学布局建设雨水调蓄设施。
自然生态方面,推广海绵型公园和绿地,通过建设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人工湿地等措施,增强公园和绿地系统的城市海绵体功能,消纳自身雨水,并为蓄滞周边区域雨水提供空间。加强对城市坑塘、河湖、湿地等水体自然形态的保护和恢复,禁止填湖造地、截弯取直、河道硬化等破坏水生态环境的建设行为。恢复和保持河湖水系的自然连通,构建城市良性水循环系统,逐步改善水环境质量。加强河道系统整治,因势利导改造渠化河道,重塑健康自然的弯曲河岸线,恢复自然深潭浅滩和泛洪漫滩,实施生态修复,营造多样性生物生存环境。
嘉兴入选试点城市,3年投资将近40亿
根据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公布的2015年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范围,迁安、白城、镇江、嘉兴、池州、厦门、萍乡、济南、鹤壁、武汉、常德、南宁、重庆、遂宁、贵安新区和西咸新区等16座城市从130多个申报城市中脱颖而出入选试点城市,每个入选城市都将获得中央财政补贴用于海绵城市建设。
记者了解到,目前,嘉兴市正在积极打造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截至上半年,已建有机更新区域29个,待建67个,总占地面积2.8平方公里,工程项目建设涵盖10大类,预计三年投资39.6亿元。其中,实施住宅小区项目114个,总投资6亿元;实施公共建筑类改造项目238个,总投资7.4亿元;实施公园绿地类改造项目40个,总投资6.2亿元;实施市政道路类改造58条,总投资2.7亿元;建设再生水厂1个,投资4.4亿元;实施市政道路雨水管道及立交泵站改造项目26个,总投资5055万元;实施生态廊道建设类项目4个,投资2.89亿元;实施水系疏通类项目5个,投入7.5亿元,实施排水管网普查和修复投资1.4亿元;实施示范区检测设施建设工程,投资1920万元。
新闻链接
全国近六成城市从未普查地下管网
据新华社天津10月20日电 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理事齐骥近日透露说,据统计,全国近60%的城市从未开展过地下管网普查,近70%的城市没有建立地下管网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曾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的齐骥在天津召开的2015年中国经济社会论坛上介绍说,经过多年建设,全国现有的供水、排水、燃气和供热这4类市政基础设施地下管线长度已超172万公里,目前仍以每年10万公里的速度递增。
齐骥说,多数城市的地下管网建设已走过了几十年甚至更长的历程。年代久远,加之一些地方对地下管线档案的收集和管理重视不够,使得对地下管网底数不清、情况不明相当普遍。
齐骥说,近年来,我国城市快速发展,但城市地下管网建设滞后于城市的发展需求,是城市发展的“短板”。城市管理者重地上、轻地下的思想根深蒂固;建设标准低、运行管理水平低的情况普遍,逢暴雨必涝已成为一些城市的现状;行业间封闭管理、各自为政、缺少统筹协调,架空线网密集、“马路拉链”随处可见。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着城市运行效率,威胁着城市运行安全,造成了群众生活的不便,也使城市的景观和形象大打折扣。
为高质量地加快地下管网设施建设,补上城市发展的“短板”,齐骥建议,一是编制城市地下管网综合规划;二是提高建设标准,提升运行质量和水平;三是持续加大资金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