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雨果曾说过,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和智慧”,这充分说明了城市排水管道对一个城市的重要性。而清淤工们,正是“城市良心”的维护者。他们不仅要在地面上清掏下水道里的淤泥,还得进入阴暗肮脏的河道里清淤。10月20日,记者走进烟台市城管局排水处芝罘屯河河道清淤现场,亲身体验清淤工作。
早6:30分,记者随清淤工人王猛师傅来到清淤现场。他和工友们戴上厚重的安全帽,做好安全警示标志,拿起手中的拖钩,熟练地将10多公斤重的窨井盖挪开,瞬间一股难闻的味道从井下蹿了上来。随后,一台鼓风器被搬到了窨井口,大量新鲜空气被灌入散发着阵阵臭味的管道内。
据王师傅介绍,在河道清淤作业时,经常会遇到高浓度的硫化氢气体,如防范不当,极易造成人员伤亡,因此下井前必须采取通风措施,通过气体检测仪的检测来确定井下的有害气体是否超标。作业过程中工人们须佩带好防毒面具,并用鼓风机不间断送风,直到作业结束。为防止发生意外,地上、地下的工人们采取轮班作业,每2小时轮换一次。
安全措施准备妥当后,清淤工将一套又紧又不透气的橡皮工作服套在了身上,尽管天气已经微凉,但是他们戴着安全帽的额头还是没多久就渗出了汗滴。下到井底是一层厚厚的淤泥,脚踩下去,人会深陷其中,几乎无法行走,眼前一片昏暗。尽管已经采取通风措施,但是下水道里仍弥漫着刺鼻的臭味。工人们几个人分成一个小组,两个用铁锨往桶里铲污泥,装满一桶后,就向井口处运送,最后将铁桶挂上绳索,通过污泥起吊车运到地面。王师傅告诉记者,这样的工作他们每天都在做,平均每个清淤工每天要在地下工作10小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早已习惯。
据排水处养护管理所杜洪贞介绍:排水处承担市区1300余公里的雨污水管线和8万余座检查井、92个截流口的检查、维护、清淤和疏通任务。
通过亲身采访,记者体会到河道清淤工作有两个难点:一是工作环境狭窄。在河道中作业,工人腰直不起、脚踩不稳,有时还得跪在河道里,泡在污水中打捞。二是各种杂物混合。市区工地多,建筑垃圾和餐馆、农贸市场排出的油污、杂物混合在一起排入河道,给河道清理带来了更大的难度。有时清理建筑工地附近的河道时,里面除了黑泥,底部还淤积大量沙石,有的是混凝土流入后板结在底部。尽管目前有专业的机械打捞设备,但是遇到类似的情况,必须要人下到井底,一点点清理出来。
“这就是我们的工作,没啥可多说的。只要管道通畅,没有污水外溢,市民满意了,我们再苦再累都值得!”采访到最后,王师傅对记者憨笑着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