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一库清水北送”,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汇水区豫鄂陕九市区人民共同的心声。 南水北调中线通水近一年来,九市区把保护水质作为政治责任来完成,认真贯彻落实“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方针,铁腕治理污染,加强生态建设,全力保护环境,确保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首个调水年度供水水质均符合或优于Ⅱ类水质标准。
为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探索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新路径,本报今日撷取丹江口水库汇水区南阳、洛阳、三门峡、商洛、安康、汉中、十堰、神农架林区、邓州九市区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呵护一渠清水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以期相互借鉴,加强合作,共同努力保护好丹江口水库水质,确保清水永续北送。
南阳市
探索高效生态之路
南阳市委、市政府以建设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为统揽,把保障丹江口水库水质安全作为头号工程摆上重要位置,集全市之智、倾全市之力,采取超常规举措,植绿护绿,涵养水源,保护环境,用流失的金山银山换来了碧野青山。
南阳不讲条件、不计代价,先后关停企业800多家,直接损失超百亿元;关闭畜禽养殖场660多家,取缔养鱼网箱4万多个,政府投入资金近5亿元,帮助企业转产、职工转业、渔民上岸。南阳严把项目环保关,先后否定了73个大中型项目选址方案,终止了62个大中型项目前期工作。为了保住一库清水,南阳全面落实《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二五”规划》,强力推进项目实施,一月一督查、一季一通报,目前建成项目128个,累计完成投资17.1亿元。南阳把打造绿色水源地作为重要目标,在市域2.41万平方公里范围内,坚守1490万亩耕地红线、1630万亩林地绿线、400万亩水域湿地蓝线,突出伏牛山、桐柏山、千里淮河、南水北调中线库区和干渠“两山两水”生态建设,构建生态屏障,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5.25%,丹江口库区森林覆盖率达53%。丹江口水库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以上标准。
洛阳市
调整结构绿色转型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南起丹江口水库。发源于洛阳市栾川县的淯河(又名老鹳河)是丹江口水库的重要水源之一,也是洛阳唯一汇入长江流域的河流。淯河源头位于栾川县冷水镇南泥湖村,在栾川境内经三川镇和叫河镇,流入三门峡市卢氏县,再经南阳市西峡县和淅川县,汇入丹江口。
水质决定南水北调工程的成败。根据《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工程通水后,丹江口水库陶岔取水口水质达到Ⅱ类,直接汇入水库的主要支流水质不低于Ⅲ类。为确保“一河清水入库”、“一库清水送京”,近年来,洛阳市在《规划》框架下,拧紧企业排污闸门,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改善流域生态环境,先后实施14项治理工程。栾川县水源区内已先后关闭取缔污染企业21家,其他企业严格执行环境评价影响制度。该县积极引导工矿企业向农副产品加工、特色养殖、花卉苗木等绿色产业转型,促进流域地区绿色发展。在农业生产方面,调整施肥结构,限制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推广使用沼气等生态能源,实现种植产业结构调整,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目前,水源区内大部分耕地已推广种植彩叶苗木、中药材等生态作物。
商洛市
建立机制创优生态
商洛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水资源总量约52亿立方米,居陕西第三位。发源于商洛的丹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要水源之一。
该市坚决履行“一江清水供京津”重大政治责任,深入实施循环发展战略,水源涵养保护取得了显着成效,丹江水质总体良好,出省断面水质稳定达标。
该市在全面实施综合治理、推进生态建设、提高治污能力、调整产业结构的基础上,自2013年7月中旬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开展“碧水行动”,对水源区水质从源头上严格把关。市委、市政府将“清水北送”纳入市重点工作目标考核,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长效机制长期实施。
同时,该市积极开展了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专项整治行动、农村环境专项整治行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设施竣工验收专项整治行动、破坏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专项整治行动,建立完善了一套工作制度,以制度来约束、固化、保障生态建设,全力确保“一江清水供京津”。
十堰市
五城联创养山护水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十堰市养山、护水、治水的脚步从未停歇,库区总体水质始终保持在Ⅱ类以上。
该市坚决贯彻实施《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二五”规划》,到今年9月底已完成投资35.27亿元,完工248个项目,正在建设35个。
汇入丹江口水库的12条支流中,十堰占10条。自2012年12月以来,十堰全面实施了神定河、泗河、犟河、剑河、官山河五条不达标河流治理工程,五河主要污染物指标持续下降。
十堰市坚持“五城联创(创建国家卫生城、国家环保模范城、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城市)”,先后投入100多亿元,关、停、并、转污染企业560多家;于去年在全省率先出台环保 “一票否决”实施办法;先后投入生态环保资金超50亿元,建设污水处理厂62座、垃圾处理厂27座、垃圾处理池9.7万个。
自2000年以来,该市按照“管住斧头不乱伐、守住山头不乱挖、护好源头不污染”的理念,多措并举,将2896万亩青山变成洁净的绿色海洋,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4.72%,对水源区水质安全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
三门峡市
综合整治保护水质
地处豫西深山区的三门峡市卢氏县共辖19个乡(镇),其中6个乡(镇)处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保护区。
卢氏县以实施“碧水工程”为抓手,加大对县、乡划定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区范围内的建设项目清查力度,对存在环保问题的建设项目限期整改,对违法建设、治理无望或不符合环保政策的建设项目限期拆除,禁止在保护区内新建、扩建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在饮用水源保护区设立明显标志,落实饮用水源各项保护措施,确保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和饮用水安全。加大对洛河、老灌河、淇河、杜荆河四条流域内的排水企业综合整治力度,确保所有河流出境水质达到规定要求。加强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卢氏水源涵养区6个乡(镇)3个垃圾中转站和6个污水处理厂的监管,并按时间要求督促加快运行步伐。
经监测,卢氏县洛河、老灌河出境断面水质远优于各年度市定的断面水质标准,优于国家Ⅲ类水质标准,其中有部分因子达到国家Ⅰ类水质标准,城市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
安康市
加大投入涵养水源
汉江是安康人民的母亲河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的水源涵养区。
安康市高度重视汉江水质保护工作,积极探索推行了“河长制”对江河沟溪实行网格化管理,并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转变发展方式,积极发展循环产业,重点开发“飞地经济园区”,从源头上减少污染。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水污染综合防治。近几年全市累计投入11亿元实施了长治、丹治工程实施小流域治理项目250多个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400多平方公里投资108亿元大规模实施汉江综合整治投资18.6亿元建成了21个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实施了汉江沿线18个重点镇污水、垃圾处理项目。以生态创建为抓手持续推进造林绿化。全市10个县区已有2个县创建成为国家生态示范区3个县创建成为省级生态县1个县通过省级生态县验收2个县通过省级生态县专家技术评估。
同时,该市以污染减排为杠杆推动水质保护工作落实,坚持依法行政,严格环境执法监管,加强环境风险防范,有力促进了汉江水质保护。
神农架林区
立体管护提升环境
神农架林区地处鄂西北,因华夏始祖炎帝神农氏在此搭架采药、教民稼穑而得名,是全国唯一以“林区”命名的行政区,是丹江口水库的重要水源涵养地。
为确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安全,神农架林区坚持“保护第一、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建设方针,秉承“保护就是发展,绿色就是财富,文明就是优势”的理念,以保护南水北调水源、保障生态环境安全为首要目标,加大生态保护、生态建设、修复和环境污染防治力度,推进一批重点生态建设、环保工程,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不断强化生态与水源涵养功能。出台《生态资源管护责任追究暂行办法》,成立生态资源环境保护合议庭,建成“空中有飞机、山头有监控、路口有探头、林内有巡护”的立体管护网络,实现连续34年无较大森林火灾和病虫害,在全国率先编制《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管控规划》,生态功能区红线面积比例由64.8%上调至89.6%,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健康发展提供重要资源支撑。
汉中市
因地制宜循环发展
为保证“一泓清水永续北上”,汉中市始终把水质保护作为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多方携手,坚持不懈,取得了显着成效。
该市以建设美丽汉中为目标,着力打好环境治理“四个战役(垃圾、污水、减排、雾霾)”,全面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确保汉江流域始终保持优良水质。盯紧该市列入《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二五”规划》的七大类67个项目不放,狠抓落实。
结合汉中实际,该市提出了强力推动循环发展、建设生态宜居汉中的战略思路。目前,汉中全市重点打造的装备制造、现代材料、绿色食品、生物医药等12条循环发展产业链中,有8条产业链已现雏形。2014年,全市省级以上的循环工业园区达到20个,产值已占到汉中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6%。
2011至2014年,汉中市投资165亿元,搬迁移民9.43万户35.8万人,建设安置点652个,4.5万户群众彻底摆脱地质、洪涝灾害威胁,1.2万户特困群众免费迁入新居,搬迁群众户均固定资产增收10万元以上。
邓州市
源头治污不留死角
近年来,邓州市坚持“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原则,不断改善丹江口库区水源质量和周边生态环境质量。
开展“蓝天行动”,引导农民大力发展沼气等新型能源,关、停、并、迁、转污染企业185家,全面杜绝了污染排放。
开展“碧水行动”,以加强城乡卫生死角管理为目标,控制传染源,净化地表水、地下水,目前邓州已建成污水处理厂1家,日处理能力3万吨;建成垃圾处理场1个,日处理能力280吨;重点建设与丹江口水库相毗邻的5个污水处理及环境监测项目。
开展“乡村清洁行动”,在广大农村推行改水、改厕、改厨、改圈、沼气池(四改一池)工作,美化、绿化、硬化、亮化农村环境。
该市还以提高库区周边山区坡地森林覆盖率为目标,大力推行育林绿化、退耕还林工程,累计退耕地115万亩,沿库区乡镇森林覆盖率达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