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政厅报告,11月19——20日,广西东北部地区遭受强降雨袭击,部分地区降雨量150——250毫米,引发洪涝和山体崩塌灾害。截至11月23日9时统计,桂林和柳州2市11个县(区)5.2万人受灾,近2700人紧急转移安置,2400余人需紧急生活救助;100余间房屋倒塌,1100余间不同程度损坏;农作物受灾面积4.1千公顷,其中绝收300余公顷;直接经济损失9200余万元。
柳州建设要保护柳江水
暴雨带来的城市内涝成为我国多数城市面临的问题。日前,柳州市举行创建海绵城市咨询座谈会,邀请专家讲授海绵城市建设相关知识。目前,柳州海绵城市规划编制和项目前期准备正在进行。
据柳州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3月,他们制定了《柳州市创建海绵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自治区也已下达150万元的补助资金,给柳州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前期工作。
作为丰水型城市,柳州该如何结合自身特点开展海绵城市建设?中国工程院院士侯立安认为,柳江穿城而过,水量足、水质好,不像干旱城市,需要大量蓄水,为海绵城市建设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由于降雨的前10到20分钟,雨水污染相对严重,所以一定要保护好柳江水。专家建议,该时期的雨水最好不要排放到柳江里。
柳州老城区人多房屋密集,专家建议,可以进行立体绿化,如屋顶绿化等。从小区着手,做一个项目,不必十分庞大,做细致规划,做好之后进行推广。通过改造开发建设,尽量保留湿地、池塘等。
多城市建设“海绵体”
除了柳州正在进行海绵城市建设,南宁市今年被列为国家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之一。滨湖广场是该市海绵城市改造示范工程之一,综合采用了“渗、滞、蓄、净”的方式对道路、绿地和径流污染控制进行“海绵化”改造。改造后的滨湖广场可达到30.6毫米降雨不产流、80%降雨不外排、颗粒物去除率达70%,可解决周边道路初期10毫米降雨的雨水径流污染。
据了解,南宁市海绵城市示范区共有54.6平方公里,共包含192个项目,总投资额约87亿元,预计将有56个项目于今年年底竣工。南宁力争将城市河流、湖泊、地下水系统的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结合起来,遇到有降雨时,市政工程能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干旱的时候再把吸收的水“吐”出来,加以利用。
广西自治区住建厅城建处有关负责人曾表示,全区城市的自然山水格局基础较好,城市周边有连绵山体和内河冲沟,以及大小不一的湖塘水池和自然湿地等,在吸纳降水、充分利用自然水源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海绵城市”建设的良好的自然载体。
据了解,2011年以来,广西先后成功举办6届广西园林园艺博览会,每一届举办地都留下了近1000亩的大型综合功能公园。近年来,广西各市还开展了各具特色的城市水系规划建设。如桂林完成改造“两江四湖”内河水系,正在建设会仙湿地城市湿地公园;梧州在苍海新区规划建设环城水系景观、湿地公园、休闲绿道等多个特色景观带等。
据了解,在推进雨水截流及综合利用方面,广西各地的停车场及人行道都采用透水铺装。部分小区内还采用建筑屋顶绿化,小区的景观、绿化用水为非传统水源等多项节水、节能措施,实现了雨水径流减排。
广西将出台地方标准
11月17日,广西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了广西地方标准的《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设计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试行征求意见稿。
广西自治区住建部门有关负责人表示,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及利用,就是在城市打造“海绵体”,遇到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
有关专家介绍,目前许多城市都是快排模式,雨水落到硬化地面只能从管道里集中快排。强降雨一来就感觉修多大的管道都不够用,城市里70%的雨水白白流失了。
出台《规范》,目的就是为了调整城市排涝抗旱的思路,把雨水包袱变成城市解渴的财富。据了解,广西的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除执行《规范》外,还应符合国家及地方相关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