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宝安建设“海绵城市”的第一步,就是高标准编制城市给水、排水、防洪、水资源利用、绿化、道路等专业规划。
城市像海绵一样,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蓄存、渗透、净化”径流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
下雨时把雨水储存起来,干旱时调出来利用,城市像一块海绵一样,能吸水能吐水,听起来是不是很有诱惑力?今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能力,扩大公共产品有效投资,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一批城市已先行开始试点。
深受内涝、积水、河流污染等困扰的宝安,也开始在“海绵城市”建设上寻找方向。今年8月,市水务局负责人到宝安区调研时就表示,宝安要以“海绵城市”的概念做好水的立体利用。在宝安的西部活力海岸带、松岗街道十大重点工程等多项规划中,也提出了“海绵城市”相关设想和规划。
在欧美多国和日本、新加坡等国家,“海绵城市”的建设早已开始。对于刚刚开始探索和起步的宝安而言,国际上许多国家建设“海绵城市”的思路和方式,既能借鉴,更有启发。
1.全区一盘棋
协同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10月,在市政协举办的以“共商海绵营造、协力健康人居”为主题的“政协委员议事厅”活动上,市政协委员张学虎表示,建设“海绵城市”,不能国土、水务、人居委等部门各做规划,各自为政,应该借助社会智囊力量,根据深圳现状,制定一个非常系统、细致,并且是长期的规划,然后由各个部门来协同执行。
深圳如此,对宝安来说亦如此。宝安建设“海绵城市”的第一步,就是高标准编制城市给水、排水、防洪、水资源利用、绿化、道路等专业规划,规划、水务、城管、建设等各部门共同推进。
在这一点上,韩国首尔是国际上执行得较好的城市。和宝安一样,首尔市在过去60年间经历了急速的城市化进程。在跨入国际一流大都市行列的同时,首尔也染上了区域性水循环恶化等都市病,地表不透水率增长了6倍,降水排水越来越多地依赖人工排水设施,削弱了自然水循环能力。
为改变这种局面,2013年底,首尔市政府发布了《建设健康的水循环城市综合发展规划》,提出“到2050年实现年平均降水量的40%成为地下水”的目标。规划中要求,政府机关要为先导,在沥青、花岗岩覆盖的道路两侧修建绿化带,同时使道路地形便于雨水的自然渗入;未来针对老旧小区的拆迁改造工程在设计审核阶段,主管部门必须首先和水循环管理部门对方案进行事先商议,城市拆迁改造工程优先考虑水循环恢复;通过媒体宣传雨水的利用价值,引导市民提高水循环意识,引导市民积极参与水循环城市建设;选定几个生活小区进行水循环改造,包括铺设透水地砖、建造雨水花坛、设置雨水收储设施;加强水循环技术研究和制度建设,水循环的实地监测体系、水循环技术和改造模型的研究等。从2015年开始,首尔还将确保人行道等设施的透水性列为义务性措施,对确保水循环做出强制要求。
无论是在城市规划、城市管理,还是道路建设、治河治污,宝安都不缺乏规划和相关管理条例,但是在把这些规划和条例整合成为一盘棋共同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方面,宝安还尚未起步。
2.完善管网建设
避免水质污染和城市洪涝
排水管网如同城市的毛细血管,排水管网是否顺畅,对“海绵城市”的建设有着巨大的影响。
德国“海绵城市”建设就得益于发达的地下管网建设。德国城市地下管网的发达程度与排污能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首都柏林地下水道长度总计约9646公里,其中一些有近140年历史。分布在柏林市中心的管道多为混合管道系统,可以同时处理污水和雨水,可以节省地下空间,不妨碍市内地铁及其它地下管线的运行。而在郊区,主要采用分离管道系统,污水和雨水分别在不同管道中进行处理,可以提高水处理的针对性,提高效率。
受益于地下排水管网建设的国家还有瑞士。遍及全城的城市给排水管道和生活污水处理厂是瑞士最好的城市基础设施。瑞士有严格的水使用和水处理法律,从城市建设伊始就落实下水管道系统建设规划,下水口密布,排水管道设置合理,污水处理系统遍布全城,瑞士的地下排水系统基本可以应对排水的需要,城市里很少发生洪涝现象。
瑞士的日常生活污水和雨水通过不同的管道进行处理,生活污水通过单独的管道流到污水处理站,进行净化处理,未经收集的雨水则通过简单的过滤处理后流入湖水或其它自然水体。污水和雨水流入不同的管道,含有大量油污的厨房污水就不会流入雨水管道并堵塞管道,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避免大规模降水时造成的城市洪涝现象。
与这些发达国家相比,宝安在管网建设方面还存在着较大差距,这也成为宝安建设“海绵城市”的一个掣肘。
多年来,宝安排水管网建设一直备受诟病。宝安的污水管网由市、区、街道、社区四级投资,许多社区在当初建设污水管网时没有与市政管网接驳,而且为了节省成本,往往将污水就近排放,雨污不分,这使得污水无法通过市政管网流到污水处理厂,而是全部排入了河道,四级投资建设排水管网的体制也使得宝安存在大量断头管和错节乱排管,加剧了河流污染和内涝的发生。此外,宝安的排水管网建设也不完善,应建未建污水管网达1877公里,占规划总长3128公里的60%;有1020公里规划雨水管网未建成,占应建市政雨水管网2685公里的38%。
“要建设‘海绵城市’,首要任务就是排查这些错综复杂的地下排水管道,加快建设尚未建成的管网。”有关人士表示。
在这一点上,宝安已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记者了解到,宝安区环水局已经对区内现有管网进行了普查,将于近期进行大面积改造和接驳。
3.旧城改造
建设城市雨水收集系统“海绵城市”的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除了建设地下管网外,地面也必须建设蓄水系统,才能达到“下雨时吸水、蓄水、需要时释放水、利用水”的弹性。
新加坡、瑞士等国家都在地面蓄水上进行了探索。
20世纪末开始,瑞士在全国大力推行“雨水工程”。这是一个花费小、成效高、实用性强的雨水利用计划。通常来说,城市中的建筑物都建有从房顶连接地下的雨水管道,雨水经过管道直通地下水道,然后排入江河湖泊。瑞士则以一家一户为单位,在原有的房屋上动了一点儿“小手术”:在墙上打个小洞,用水管将雨水引入室内的储水池,然后再用小水泵将收集到的雨水送往房屋各处。瑞士以“花园之国”着称,风沙不多,冒烟的工业几乎没有,因此雨水比较干净。各家在使用时,靠小水泵将沉淀过滤后的雨水打上来,用以冲洗厕所、擦洗地板、浇花,甚至还可用来洗涤衣物、清洗蔬菜水果等。
新加坡则在城市周边建设了17个大型蓄水池,经由城市雨水收集系统收集到的雨水最终将汇入新加坡城市周边的17个大型蓄水池。其中滨海蓄水池拥有新加坡全国最大也是最具城市化的集水区,集水面积达1万公顷,相当于新加坡国土面积的六分之一。滨海蓄水池由长350米的滨海堤坝与海水相隔而成,设有9个冠形闸门。当大量雨水至蓄水池内水位较高而海水处于低潮时,闸门会降下,使过量的雨水倾泻入海。而当蓄水池内水位较高且海水处于涨潮状态时,亦可通过巨型排水泵将过量的雨水排入海洋。这个蓄水池有效减缓了城市低洼地区的局部内涝现象。
对于宝安而言,这种地面蓄水目前少之又少。“这一点可以在旧城改造和城市规划的过程中进行规划和设计,多多建设这类‘海绵城市’的试点。”有关人士表示,目前宝安拥有大量城市更新的项目,在老旧住宅、旧工业区改造的过程中,可以预先规划设计雨水收集和蓄水系统。事实上,有关部门也早已注意到了这一点,在宝安西部活力海岸带的规划中就提出了“建设‘海绵城市’试点,打造潮汐公园”的建议,上周刚刚启动的松岗街道“十大重点项目”中也提到了建设“海绵城市”示范点。
4.鼓励民众
参与制定法律保障
要想真正建成“海绵城市”,少不了民众的参与和法律保障。
在鼓励民众参与方面,瑞士是做得比较好的国家。瑞士政府一向提倡节约用水,鼓励民众在下雨时吸水、蓄水、净水,使雨水得到循环利用,瑞士政府还采用税收减免和补助津贴等政策鼓励民众建设这种节能型房屋,从而使雨水得到循环利用,节省了不少水资源。
德国柏林也正在考虑补贴措施鼓励柏林市民参与建设“绿色屋顶”。通过建设“绿色屋顶”,不仅可以通过水分蒸发控制温度升高,而且“绿色屋顶”能吸收更多雨水,在强降雨情况下减轻城市管道的压力。据了解,补贴的时间为5年,额度未定,柏林市政府将在近期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
英国则采取立法手段促进家庭雨水回收系统的普及。英国的《住房建筑管理规定》中明确规定了家庭要建设雨水回收系统,在2006年至2015年间,英国政府针对新建房屋设立1到6级的评估体系,要求所有的新建房屋至少达到3级以上的可持续利用标准才能获得开工许可,而其中最重要的提升等级方式之一就是建立雨水回收系统。2015年之后,英国政府为更有针对性地控制水资源利用效率,直接要求单一住房单元的居民每天设计用水量不超过125升才能获得开工许可,这一规定要求开发商和居民更加积极地在家中建立雨水回收系统。数据显示,建立家庭雨水收集系统后,能够使单一家庭应对突发降雨能力提升至一年一遇的水平。与此同时,大型设施和社区建立自身规模的雨水收集系统后,社区应对突发降水的能力有可能提升至30年一遇的水平。
“现在宝安市民对参与雨水收集等行为的意识还比较薄弱,要想‘海绵城市’顺利推进,就必须要在这个过程中加大宣传和引导,让更多普通市民参与到‘海绵城市’的建设中来。”业内人士如是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