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快报》报道,广州市环保局日前发布11月全市53段重点整治河涌水质监测状况,其中47段河涌为劣V类水质,不达标率高达88.7%。值得注意的是,上月水质不达标的河涌数量比之前一个月暴增8条,水质进一步恶化。
在立壮志、花巨资治理之下,河涌水质不改善反而恶化,甚至53段河涌中就有19段有黑臭现象,这本身就不正常。当然,相关部门是不缺理由的,比如说11月是枯水期,降水偏少,加剧了水质状况的恶化等等。的确,跟灰霾基本靠“吹”相似,河涌水质好坏也基本靠“冲”,这样,枯水期水质变差甚至黑臭,又有什么奇怪?
除上述“通病”之外,此次相关部门也找出河涌治理存在的一些具体弊端。主要是中心城区的河涌治理进度比较理想,如东濠涌、猎德涌、车陂涌等中心城区河涌水质有所改善,但整个治理进度被广佛跨界河涌拖慢了。广佛跨界河涌水体历来是广州水污染“重镇”,16条广佛跨界河涌中纳入监测范围的有12条(段)水质均为劣V类。
由此看来,无论是一些重金治理的河涌水质还不稳定,还是一些河涌恶臭久治未愈,都不是以枯水期为由就能自圆其说的。拿广佛跨界河涌来说,虽说原因有多方面,但主要污染源被认同首先是工业污染严重。最明显的是河涌沿岸工业污水直排或未经过达标处理就排入河涌。其次是截污不完善。河涌两侧存在大量污染源污水直排河涌。
当然,相关部门要说广佛跨界河涌治理的难度也是不缺“理由”的。比如说在16条广佛跨界河涌中,白云区占了5条,包括石井河、江高截洪渠等多条河涌长年“顽疾难除”,原因在于白云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一直落后于中心城区平均水平,到目前只有3座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只占中心城区总处理能力的7.7%,难以在源头斩断排入河涌的污水。这般理由,看起来真够冠冕堂皇的。
水污染治理有难度,这点无人会否认。问题是,既然已把“难点”作为了攻克的“重点”,明确了目标任务,就不能无所作为,眼看着让水质继续恶化下去。相关部门难道凭“污水处理能力不足”这么一说就将责任推得一干二净了?现在又说在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谁敢保证到时候河涌污染真的就能治理好呢?
说起河涌治理,不能不提起被寄予厚望的“河长制”。当初可是明确50多条重点整治河涌的“河长”要守土有责,将河涌治理主要目标、任务纳入“河长”政绩考核以确保河涌整治出效果。如果多条河涌水质还处劣Ⅴ类,治理进度不完成任务,眼睁睁看着污染源违法排放却束手无策,而考核制度形同虚设,“河长”始终毫毛不损,这怎么能让人对广州实现“水更清”的愿景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