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的垃圾、污水,有专门的垃圾中转站或管道进行收集处理。那么船舶上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舱底油污水等该怎么处理?
近年来,英德市交通运输局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创新理念,主动作为,多措并举,推动建立北江首个内河船舶污染物综合接收处置站点,全面启动船舶水污染防治行动,不断完善船舶污染防治体系,为一方碧水蓝天贡献力量。
常态化接收处置船舶污染物
英德河岸线优美,内河航运是英德独特的优势,然而长期以来,船舶航运带来的污染物难以得到有效处理,严重污染了水资源。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力推进,英德市交通运输局在当地岸线资源紧张的条件下,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在市区1000米公务码头岸线内,划出100米岸线作为船舶接收污染物专用。
英德市交通运输局携手当地海事部门深入调研,先后走访航运公司、码头企业30余家,收集调研问卷200余份,倾听了解水上从业人员的需求,真正摸清底数、找准症结,提出“政府主导、企业主理、港航配合、以点带面”的工作理念。选择辖区内经济实力较好、软硬件配套较为完善的一帆环境治理有限公司作为试点,并积极协调规划、质量监督、环卫等部门,建成北江首个内河船舶污染物综合接收处置站点,开展船舶污染物常态化接收处置工作。
该局还通过召开辖区船舶污染防治推进会和座谈会,指导码头单位建立运行内部管控机制、靠港船舶污染物初查机制和凭污染物接收单据方可装卸的准入制度等;督促航运公司建立污染防治清单,与船长等主要船员签订污染防治责任状;要求污染物接收、处理企业严格落实“三联单”制度,进一步规范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站的岸上接收设施和流动接收船的配置要求。
船舶停靠码头需出示“单子”
5月17日下午,大雨过后的北江迎来短暂的平静,不少船舶开始停靠在城南防洪堤旁的船舶污染物综合接收处置站点,等待处置站员工上船抽取生活污水、油污水和处理生活垃圾。
近些年来,船主孔月强为英德的水泥企业运输水泥生产原材料。从去年12月开始,他每次运货到英德,都会将船停靠在船舶污染物综合接收处置站点,待工作人员处理好生活污水、油污水后,拿到公司开具的三张船舶污染物接收联单,再将船开到目的地码头停靠。“现在运输船舶停靠在英德码头时,必须出具船舶污染物接收联单才可能装卸货物,不然码头管理方不让停靠。”孔月强说。
在孔月强的船舱里,放着两个储存罐,分别用来储存航行时所产生的污水。他坦言,以前自己环保意识不高,生活垃圾、污水大多数直接排到江河里,“现在整个社会的环保意识提高了,作为船主也应当响应号召,减少对水资源的污染”。
“如今每天靠岸的运输船在20艘左右,每天处理生活垃圾约100斤、生活污水约8吨。”一帆环境治理有限公司负责人莫凡说,公司接收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由英德市区污水处理厂和环卫公司处理,而油污水则要运输至佛山专业的公司进行处置,最大限度减少污染物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公司刚开始运作时,不少船主有抵触心理。随着宣传铺开和相关政策的制定,如今大多数船主已形成自己收集污染物前来处理的习惯。”莫凡介绍,截至目前,公司已累计对4444艘次船舶进行污染物接收处理工作,累计抽取生活污水737.1吨,已处理724.6吨,抽取船舶含油污水8.6吨,接收处理船舶生活垃圾8786.5公斤。
建立运行和监管长效机制
“设置河船舶污染物综合接收处置站点是减少船舶对水资源污染的手段之一,关键还是要全面提高船员的环保意识和完善监管机制。”英德市交通运输服务中心港航站站长陈靖说。
针对河船舶普遍存在船员素质低、环保意识差的现象,英德市交通运输局联同海事部门充分利用微信、短信等方式向到港船舶推送污染物接收提醒,编发船舶防污染典型案例警示宣传单,推广使用“海事之眼”“粤e航管”APP等,强化船舶污染防治宣传教育,督促船员学习落实船舶污染物长效机制、内河港口码头环保整治等相关文件要求,全力推动船舶水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有效运行和联合监管长效机制。
为加强水路运输市场的监管,英德市交通运输局还联合英德海事处、市生态环境局等单位实施联合监管,定期通报监管信息、核对联单数据,对于乱排放的现象严厉查处,大力推进船舶污水收集上岸集中处置工作,船舶污染物按照“零排放全接收”进行处置,形成了船舶污染物的全链条闭环监管;对于所接收污染物的去向,以适当的方式予以公开,主动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营造了共护碧水蓝天的良好氛围,船舶污染防治“北江模式”基本成形。
截至2021年3月,英德已撤销3家不符合经营资质的水路运输企业经营许可,对17个非法码头进行查封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