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下管廊通风系统。

宽敞的地下管廊。

地下管廊通风口、下料口。

地下管廊内可排最粗的供水管线。

地下管廊内两个路口的交叉管线。

通过监控系统可实时掌握地下管廊内部情况。

地下管廊通讯系统。

地下管廊外部入口。
避免道路铺设管线“开膛破肚”全归功于它
在能容纳一辆中型轿车自由穿行的隧道里,各种管线像睡上下铺一样排放
路才修好,因为要铺设各种管线又要开挖!这是昆明市民最心烦的现象。而在彩云北路、广福路,每年虽有一二十起电缆、光缆需要铺设,但却不必对道路“开膛破肚”,这都归功于这些道路下建了综合管廊。
100多年前巴黎人发明的“共同沟”,如今在中国,有了一个更现代的名称:地下综合管廊。地下综合管廊是指城市范围内供水、排水、燃气、热力、电力、通信、广播电视、工业等管线及其附属设施。
在广福路、彩云北路的人行道上边有几座色调统一的方形“大盒子”。这些“大盒子”分别是管廊在地面上的通风口、投料口以及人员进出口。管廊内部造型就像地铁隧道一样,比一般商品住宅楼的层高还要高一些,宽度约4米,完全能容纳一辆中型轿车自由穿行。两侧墙壁上安装着三角铁架,一侧5排,另一侧有7排。管廊里各种管线从上而下排列整齐,各种粗细不一的好似睡上下铺一般,互不干扰,检修维护也很方便。最上面一层是通讯光缆,接下来一层是10千伏的电缆落户,这些电缆直接接入沿线小区,电力线路不再架空在马路边,不受自然恶劣天气影响,不用担心刮倒电力设施造成停电;接下来几层有地铁的动力电缆线、2200千伏、1100千伏交流电线等。据介绍,地下管廊是竖向立体式的,宽度大大减少,节省出来的空间可以做一些地下空间建设。还有空着的铁架,是为今后预留的,架子空余部分还可以加线,两层架子之间也有新增排线的空间,今后要增设管线,只要通过投料口将管线投入管廊中,工人在管廊里就可以进行铺设,避免了“开膛破肚”。
地下管廊的管理采用了先进的技术手段,每一段距离顶部都会有一个监控探头,后方可以实时掌握到管廊内部的情况。如有管道破损,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视频定位,准确将情况记录,并传达给维修人员。管廊将智能全自控管理,温度、湿度及时监控,出现问题能一目了然,及时调控,里面配备了先进的消防系统,每隔20米就放置有一个悬挂式七氟丙烷灭火装置,具有灭火效能高、速度快、保险系数大的特性。
据了解,昆明市综合管廊建设虽起步较晚,但目前仍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现已建成综合管廊全长约50公里。按《昆明市中心城区综合管线专项规划》,昆明还将新增70公里的8条地下综合管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