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大雨时吸水,干旱时再把水“吐”出来,使水源得以涵养、田园得以保存、生态得以循环,“就像一块绿色的海绵,让城市回归自然。目前,铜川市各项条件已经具备,建议纳入省级建设试点。”正在进行的省两会上,来自铜川团的省人大代表王小云呼吁。
陕西省将选两个城市作为试点
眼下,海绵城市建设正在全国推进,被各界看成减缓城市病、预防雨天城市看海的好办法。2015年4月,我省的西咸新区入选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成为全国16个试点城市之一。这意味着,西咸新区可以连续三年、每年获得4亿元的专项资金补助。6个月后,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
其中,明确指出,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就全国而言,两个比较明确的目标是,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要求。
通过多半年的探索实践,目前,西咸新区的低影响开发模式正在逐渐被推广,以期实现“海绵城市”建设全覆盖,为西北地区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样本。就在不久前,我省也刚刚举行了首届海绵城市建设论坛,决定在全省选择两个城市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省级试点,每个市每年支持2000万元,连续3年。有助于解决发展与水生态平衡问题
这个机会,铜川正在积极争取。王小云说,铜川处在黄土高原边缘地带,是我国北方严重缺水的城市之一,气候干旱,年降水量不均,全市水资源人均占有量是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9,也远低于陕西省人均占有量水平。“铜川提出建设海绵城市的新理念,是解决城市发展与水生态之间平衡问题的有益尝试。”
王小云介绍,铜川市正处于发展建设快速发展期,近年来,为了保护好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在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乃至城市功能配套等建设方面,都严格遵循生态城市的建设要求进行,“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等水生态敏感区,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
已建成多处“海绵体”
按照《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结合编制铜川市“十三五”规划,铜川市修编了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城市节水专项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同时,还组织人员前往西咸新区,学习他们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的经验。
“在积极探索现代田园都市建设路子方面,铜川南市区已建成了大唐养生园、阳光带状公园、铜川植物园及玉皇阁水库等‘海绵体’,耀州区锦阳新城已按海绵城市建设标准进行建设,对雨水进行收、净、渗、蓄综合利用。”王小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