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普查
全省有黑臭水体100条
包括上述两条黑臭水体在内,截至2月15日,我省在该平台上填报的黑臭水体共100条,其中按黑臭等级划分:重度46条,轻度54条。
从所属行政区划来看,成都普查出51条、自贡8条、泸州1条、德阳2条、绵阳1条、广元12条、遂宁2条、内江11条、乐山1条、南充1条、宜宾1条、达州3条、巴中5条、资阳1条,另有3个市州截至2015年12月18日经普查暂未发现黑臭水体,均由当地政府向省住建厅出具红头文件说明情况。
据悉,上述填报的数据每个月更新一次,各地主管部门需在每月15日前重新填报一次。之所以如此严厉,是因为城市黑臭水体不仅给群众带来了极差的感官体验,也是直接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水环境问题。
根据此前国务院颁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的控制性目标。
群众监督
整治是否达标 你说了算
如何完成上述目标?以此次我省普查出的100条黑臭水体为例,每条水体都明确了责任人,整治开工和结束的时间,以及采取何种整治手段。在普查阶段,政府部门通过技术手段,从透明度、溶解氧、氧化还原电位和氨氮四个指标评判黑臭水体污染程度。
住建部、环保部在印发的《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中提出,让群众全过程参与城市黑臭水体的筛查、治理、评价,监督地方政府对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的成效,让群众满意。《指南》规定,60%的百姓认为是黑臭水体就应列入整治名单,至少90%的百姓满意才能认定达到整治目标。
破解难题
如何整治?钱从哪儿来
省住建厅城建处相关人士介绍,由于黑臭水体通常具有季节性、易复发等特点,因此整治方案既要满足近期消除黑臭的目标,也要兼顾远期水质进一步改善和水质稳定达标的目标。城市黑臭水体整治不是“一次性”工程,“碧水蓝天”需要地方政府长期的持续性投入。
目前,通常采取四类手段进行黑臭水体整治。第一类,控源截流技术,即铺设污水管道收集污水;第二类,内源控制技术;第三类,生态修复技术;第四类,活水循环等其他技术。
对于钱从哪儿来的问题,专业人士建议,面对资金需求以及治理工程建设与后期运营维护环节被人为分开的两大难题,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是一个新思路。此举不仅可以解决政府短期集中投入资金短缺的问题,还可以将环境治理的工程转换成一个按“效果”付费的易于管理的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