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平江新城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基础设施规模跟不上发展步伐、建设理念落后成为了“城市病”的诱因。树立“海绵城市”理念,建设海绵城市,不仅是解决城区内涝和“下雨看海”的有效手段,也是缓解水资源紧张的生态举措。必须结合实际将海绵城市理念贯穿新建规划始终,逐步改造建成区,突出加强城市绿地、公园、道路、广场、公共建筑、住宅小区等立体建设,充分发挥城市绿地、水体、道路、建筑及设施等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等作用,实现城市排水防涝能力的综合提升,促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提升文明城市形象。
一是在道路规划上要滞渗结合。 对于新城乃至古城区,合理规划道路是“海绵城市”重要建设内容,目前,城市内部分道路两侧的绿化带还存在绿化高于道路的传统做法,因道路硬化的需要,渗透性普遍较差,导致绿化草坪滞渗作用不明显,造成雨水泾流增加城市排水压力。因此,基层建议新建道路要预留下凹式或植草浅沟式绿地草坪;在负荷不大的人行路段推广透水材料的运用,如步行街、人行道及街巷辅路等道路上可采用渗透砖进行铺设。
二是在绿地公园上要景蓄两用。 针对市区绿地公园仍然存在堆土造型的传统景观做法,以及公园内部标高常常高于周边道路的设计,导致雨水向周边道路排水系统集中,造成道路积水,不利雨水的下渗和蓄积。因此,城市绿地公园要采用下沉式绿地及沉降花园设计,在低洼地结合实际改造成与自然紧密结合的生态湿地公园,发挥公园平时满足市民观赏休闲,雨时应急防涝蓄水净化,改变城市遇到雨水就涝的粗放排水防涝模式。
三是在河道驳岸上要渗排兼顾。 过去河道驳岸过于强调防洪快排的效果,普遍采取砖块浆砌等人工固化的直立式硬质材料,既不利于河道与两岸地下水体的交流补充,长时间的冲刷腐蚀也不利于城市美化。因此,新建河道建议采用生态软质护坡土驳岸代替传统的硬质浆砌石块土墙驳岸,既能体现自然生态景观,又能满足防洪需要,同时实现了雨水的滞留、净化、下渗。
四是在房屋建筑上要立体积存。 由于城市土地资源紧张和建筑密度大的缘故,建筑屋顶对“海绵城市”将有有很大利用空间。因此,要在城区推广绿色建筑,利用屋顶种养绿色植物,对新建建筑实行雨水收集循环利用系统,从源头上净化蓄存雨水,实现“慢排缓释”和“水资源再利用”的作用。(平江新城党政办 戴铁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