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城市像海绵一样有弹性,下雨的时候吸水、蓄水、渗水、净水,相对干燥时,城市可以把之前存储的水分“释放”出来,突遇强降水时,车库不再淹水,路面不再积水,水漫金山的情况也不会出现……日前,杭州出台《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通过统筹建设城市水系统、园林绿地系统、城市道路系统、建筑与小区系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这份实施意见,从4月15日开始施行。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主要是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说白了,就是让雨水渗得下去、存得起来、排得出去。
杭州排出的时间表是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其中滨江区将作为全市海绵城市示范区,2018年完成;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为此,杭州将鼓励公共建筑与小区采用绿色屋顶、雨水花园等形式,因地制宜地规划建设蓄存雨水的景观水体和相应设施。在新建公共建筑和小区推行绿色屋顶或屋顶花园,增加雨水渗透、净化和收集利用设施;在小区非机动车道和地面停车场采用透水性铺装,增加雨水自然渗透空间;结合小区绿化和景观水体,建设下沉式绿地、雨水湿地和蓄水池,雨时发挥调蓄、旱时发挥绿化灌溉功能。
城市绿地与广场要结合周边水系、道路、市政设施等,统筹开展竖向设计,在消纳自身雨水径流的同时,缓释空间提高区域内涝防治能力;新建的道路,在统筹规划设计时,就要考虑道路高程、绿化带及排水系统,变快速汇水为分散就地吸水,提高道路对雨水的渗滞能力。对于已经建成的道路,可以通过路缘石改造、增加植草沟、溢流口等方式将道路径流引到绿地空间。
同时,加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发挥水体调蓄功能,有效保护现状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城市自然水体,严禁随意填埋河道水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