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网北京4月21日电 由新华网主办、海绵城市网承办的“互联网+海绵城市”大型媒体主题系列活动——“海绵城市中国行”新闻发布会暨北京站研讨会今天下午在新华网总部举行。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数字城市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徐振强在会上做主旨演讲。
以下为主要内容:
我今天想给各位专家汇报的工作是我们“产城一体化”思维。去年的城市工作会议总结出来四个字,叫“聚焦内城”。我们需要一些改变,一些存量的挖掘。我们提出智慧海绵城市建设,实现三宜这个概念。这是我们之前做的一个研究。基于统计数字,新城的数量是非常规模巨大,而且也有一些新的变化。
我觉得对海绵城市建设海绵小区更加现实,包括落地等方面需要思考,还有建筑节能、绿色建筑等等应该有比较大的空间。新华网城市频道和海绵城市网开展这项工作,应该说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抓到了现在的热点,也就是说适应自然、努力用自然的方式改变城市开发的模式。从2010年开始,相关政策一直在推进,尤其是2014年的11月政策推进以后,发现推的速度很快,而且非常的扎实。所以说政府在落实顶层设计上有很扎实的行动。
有的省,包括海南、福建要创建海绵省,这是我们从产业方面总结的思考。从空间层面思考的话,我们觉得需要产城一体化的思维才能够把这个事情想清楚,能够激发一些产能。
现在国家谈去产能,我想住建领域有几个方面是去不掉的。第一个是海绵城市。第二是产业投资模式,推进产城一体化的合作。第三推动海绵城市的集成内容。前期我们也做了很多海绵城市的政策研究,包括申报策略,因为现在地方上很多城市在推管理办法,一下子涌现出了很多的政策。关于投资方面,相关的部委也会给一些相关的测算,我觉得这些数据都很重要。
这里有一些详细的内容,究竟这个产业的盘子究竟有多大?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事情?在这个平衡的时候,搞不清楚产能规模和现状能力,这两块找到一个探讨,多少企业做这个事情?以及包括我们现在的需求和城市内涝的基本状况,这个怎么办?包括他的投资机会或者延伸开展的工作在哪一些地方?基于试点城市数据,我们把16个城市的面积、投资规模、包括开展的工作全部理了一遍,今天谈经济重要,我们把海绵城市的很核心的东西吃透,由于时间关系就不详细讲了,这是一个大体的概念。通过这个计算能看出来大概盘子需要多大,围绕2020年相关的要求,我们也做了大盘子的算法。基于《海绵城市技术指南》测算到底需要多少钱?地上设施和地下设施,这个和企业是挂钩的。包括不同的价格区间,能看到一些很核心的内容是于这一块。
可以看到发展非常不均衡,包括青海、云南、贵州没有这些产业,恰恰他们也有投资方面的需要,绿色代表企业和集群的地方,其实这个企业的数量还是很有限的。下面就是湖北中部地区,这些地方产业能力薄弱,但是改革需求巨大,这里也列举了一些海南、广东、湖南、江西等地的例子。从这个计算可以看出,我们也能从政府的角度分析原因,最重要的是海绵城市试点城市中所涉及到的项目和海绵城市技术指南有一些偏差。这个我们同时对海绵城市体系做了一个剖析,包括规划、施工、监理投资等,我觉得很多人都在聚焦规划,我们关注下游的核心内容,只有把这个激活了,才能把这个工作做的实。
所以,详细的企业的分布以及包括在不同省的分布,这个也可以看得很清楚,很多地方是非常薄弱的,我们觉得这个恰恰是产能的空间。其实我们中国海绵城市模型自己目前应该没有,很多是基于国外的,这个应该存在参数上面的问题,尤其包括后面的验收也是需要很深刻的思考。就这方面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国家层面也在规划方面做了相关的工作,我们提出一个思维叫做六位一体,包括媒体也很重要,就是搭建平台,东西跨界的内容必须跨界思维去思考。这里说的六个字,海绵城市的六个字,说到六个业务部门,激活是非常必要的,专利方面我们也是非常的薄弱。海绵城市和示范区,我认为很困难的是基于雨水,所以雨水我们更需要有一些扎实的PPP模式或者很扎实的投资模式,以便有更强的动力推进这个事情。我们想了一些新的思维,比如说瑞和示范区、海绵城市+PPP模式、海绵城市云平台与门户传媒,基于第六个把上面的全部激活。以上是我的讲的内容,感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