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对于广大网民来说,可能对海绵城市的概念还不是特别了解,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究竟什么叫海绵城市?建设海绵城市要解决什么问题?
邓朝显:所谓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实现城市良性水循环,确保水生态安全。
“城市病”是当前城市建设的通病。“逢雨必涝”、“城市看海”也早已不分南北东西。对南方城市来讲,建设海绵城市主要是解决排涝问题;对北方城市而言,建设海绵城市既要解决排涝问题,还要解决雨水就地利用、雨水资源化问题。
城市产生的问题,本应由城市自身来解决。海绵城市就是要把大概率的小降雨留下来,把小概率的大降雨控制住,解决好城市生态和城市安全问题。
记者:西咸新区设计建设的海绵城市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邓朝显:西咸新区在海绵城市建设中,把雨水综合利用作为重点,让雨水“ 停一停、流一流、渗一渗 ”,通过沣河、渭河、斗门水库等实现湿地海绵修复,构建河湖水系体系;通过渭北帝陵风光带、周秦汉古都风光带及生态农田实现生态海绵保育,构建绿色生态本底;通过道路林带、街头绿地及城市公园形成城市海绵建设体系,构建城市绿网格局。这是西咸新区海绵城市建设的三大路径。
记者:住建部表示,据估算海绵城市建设投资约为每平方公里1亿元——1.5亿元,西咸新区要建成“海绵城市”成本有多大?如何融资?
邓朝显:西咸新区的总面积有882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272平方公里,非建筑面积610多平方公里,非建设用地与建设用地的建设标准是不同的,因此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因地制宜。
在非建设用地中,对河湖水系进行生态修复,对历史遗址带与农田采用保护性的修复,这些地区的投资量不会很大。住建部部提到的1亿元——1.5亿元每平方公里的建设成本,是指建设用地的海绵城市建造成本。西咸新区要全面建成海绵城市,大约需要300多亿。
资金来源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一是来自住建部资、陕西省配套海绵城市建设的资金支持,二是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的低息贷款,三是采用PPP模式融资。
西咸新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2015—2017年计划实施PPP投资项目4项,包括渭河污水处理厂及管网、中心绿廊一期景观工程、渭河沣景路泵站及渭河天元路泵站项目。实施中,对渭河污水处理厂及管网、渭河沣景路泵站及渭河天元路泵站项目整体打包;中心绿廊一期改扩建项目单个运作。目前,渭河污水处理厂及管网、渭河沣景路泵站及渭河天元路泵站项目PPP融资已取得重要进展。
记者:西咸新区的降水量有多大?海绵城市建成后能够为城市带来什么样的“实惠”?
邓朝显:雨水是宝贵的资源,西安地区年降水量平均约600毫米。以西咸新区的沣西新城为例,它的建设用地64平方公里、非建设用地79平方公里计算,雨水可收集量为4400万立方米。如果全部利用,按4元/立方米计算,每年可节省约1.8亿元。
除了经济效益,海绵城市还有巨大的生态效益。它可修复城市水生态环境,明显增加城市“蓝”、“绿”空间,减少城市热岛效应,改善人居环境,并为动植物提供栖息地,提高城市生物多样化水平。
记者:西咸新区海绵城市建设进展情况如何?
邓朝显:西咸新区实际建设海绵城市是早于成为试点城市的,在2011年新区建立之初,就把“地域性雨水管理系统”的理念实践到城市建设当中来。所以对标海绵城市试点的建设要求,西咸新区已经完成全部建设的近40%。
我们在沣西新城的中心绿廊附近做了一个250平方米的展示路,对雨水收集效果进行长期跟踪观测。其中,两次降雨非常典型。2015年8月2日2小时平均降雨量高达31.4毫米。展示路受水量8.8 立方米,观测汇集雨水约3.5立方米,雨水消纳率为60%。4月30日,2小时降雨量25.2毫米,展示路受水量7.1立方米,观测汇集雨水约1.9立方米,雨水消纳率为73%。几次降雨,中心绿廊水位也明显升高。也就是说,通过下凹式绿地和收、渗、蓄设施,雨水收集效果非常明显。
记者:西咸新区作为西北首个国家海绵城市试点有哪些示范意义?
答:讲到示范意义可以说从下面几个方面来体现:一是体现在海绵城市规划理念:以《西咸新区海绵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西咸新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导则》及《低影响开发专项规划》构建起从总规、详规、控制性规划等多层级规划体系,契合新区“大开大合的生态格局要求”实现海绵城市系统的顶层设计。适度超前的规划理念,解决了城市界面、开放空间等问题,将给未来开发区、各类园区在规划层面提供极好的海绵城市样本。
二是体现在技术标准体系:完成《沣西新城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沣西新城低影响开发雨水工程设计标准图集》。开展各类LID单项设施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相关技术导则编制工作,高效指导设计、施工,实现项目实施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
三是体现在建设推进模式:将海绵城市建设纳入项目建设规划审批流程、与绿色建筑相结合、政府财政补贴、以评促建等多种措施,打破分管行政壁垒,实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的落地。四是体现在科技资源统筹创新模式:与高校、科研院所展开战略性研究合作,搭建一个由高校、科研机构、政府、市场“三方四要素”构成的创新合作平台,可以消除学科壁垒,真正做到不同专业无缝对接,给创新提供驱动,为全省科技资源统筹、海绵城市建设提供经验。
五是体现在产业构建布局模式: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股份制开发公司,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形成统筹实施,统筹建设,推进整体工程的运行,实现规划落地;以政府信用为保证,为特许经营及雨水费价制度提供试点平台,同时可以充分发挥各企业的技术优势、资金优势和管理经验,在项目顶层设计、雨水收集、污水处理、项目工程施工、PPP模式创新、运营管理整个产业链上发挥集团化优势。这种模式将在开发区海绵城市建设中极具适用性。
六是效果评价体系构建:完成了海绵城市考核评估整体设计,对绩效评价所涉6类18项考核指标制定了系统化定量评价方法。对海绵城市考核评估信息化平台的架构与主要模块进行设计、开发。引入了“大数据”,着力打造“海绵城市信息化综合管控平台”,为海绵城市考核评估装上 “智慧的大脑”,对海绵城市建设成效进行评价,指导项目设计施工,既可满足海绵城市考核监测需要,让老百姓直观感受到海绵城市建设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