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日前出台《广州市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其中提出,到2017年底,全市城市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河涌水体是一个非常直观的标志,广州市的这涌那涌主要功能是排污泄洪,为了减少黑臭水体对市民感官影响,有个时期干脆封了上盖,让你眼不见为净。后来治水又有一个让流花湖水清如游泳池的目标,近年来的治水揭盖复涌,是要让当年的臭水涌变清变美,更是令老百姓欢欣不已。只是每当暴雨袭来,广州的河涌包括作为治水成果标志的东濠涌也会被打回原形,泛滥着黑臭水体,有关部门和传媒的电话立马被打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雨污分流应该是一个有效的办法,既可以将雨水收集起来,利用起来,实现海绵城市的基础要求,也防止污水流入河涌,造成水体黑臭。不过广州老城市的排水系统布网陈旧、质量不高,以及新都市星罗棋布的地下管网、建筑,真正实现雨污分流难度会相当大。广州市水务部门为此也做了不少努力,目前尚未理想,应该是改进中的阶段存留问题。东濠涌平日水净景美得益于截污工程的成果,但东濠涌尚不是完全的雨污分流,当暴雨袭来,河涌仍然需要承担排洪的功能,开闸排洪时大量污水垃圾涌至河涌,水体也就变黑了。
如何破这个局,除了期待深隧工程的试验能够给人们以惊喜,真正解决问题外,或者我们还有这样的选择,一是坚持目前东濠涌的截流式合流制,做好宣传工作,争取市民理解,大家就忍受暴雨后清流变黑河的景观吧。不过对于已经接受的水清景美治水成果且对前景充满期待的市民未必可以接受。再就是重建一个污水系统,真正实现雨污分流,提升截污工程的标准,采用足够口径的污水管,足够处理量的污水处理厂,让污水全部通过污水管送到污水处理厂进行有效的处理。这还要根据全市各处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类研究设计,才能有效解决这个既古老又年轻的城市的污水问题。
大家都明白,不截污,治水就难以有效,要截污,可能就是一个长时间的庞大的系统工程,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见到明显成果的工作。就如我们正在进行的垃圾分类,不推行,必将面临垃圾围城,要推进,光是建设垃圾焚烧厂,动员市民改变传统习惯进行垃圾分类,都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正因为如此,《广州市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特别强调了把公众参与作为实施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环节,要广泛听取社会组织和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公布实施方案和工作进度,接受公众和社会监督。
市民也许不知道水污染了里面有些什么,但知道水体黑臭就是污染了,我们就从这最直观的标志出发,以此为目标去治水,去动员市民参与,去鼓励社会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