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场暴雨,我们就可以‘看海’了,如今最需要的交通工具是一艘橡皮艇。”虽然是戏称,可在许多城市的确是事实。
给水、排水、燃气、供热、电力、通信、工业及其他各类管线,往往“各自为战”绵延地下数千公里,为黄石这座城市输送着物质、能量与信息,这是我们城市的“生命线”。
但是内涝、断气、断水、断电……这些“生命线”也容易变成“危险线”。
昨日,记者从市建委获悉,《黄石市大冶湖生态核心区综合管廊专项规划》已于5月30日在市规委会上获得通过,6月13日启动了招标工作,预计在8月份开始动工建设。
3795公里“地下血脉”绵延
路面开挖曾造成多起事故
按下电灯开关,拧开水龙头,点燃煤气灶,打开一个网页,接通一个电话,这些平常的生活细节都和一个视野之外的系统密切相关,那就是遍布城市的地下管线。
据《湖北城乡建设统计资料》统计的黄石市城市建设数据指标显示,截至2013年底,我市城区的地下管线全长达到了3795公里。
在这近3800公里的地下管线中,涉及到供水、排水、燃气、热力、电力、通讯、广播电视等10多个种类,其中供水管道长760公里,排水管道长950公里,燃气管道长730公里,电力电缆长330公里,通信电缆长870公里,广播电视电缆长300公里……这些地下管线作为城市的“血管”和“经脉”,担负着各种物质的输送、调配和各种通讯信息的传输等任务,保障着城市安全运行,满足着市民的生活需求。
如何让城市“地下血脉”更通畅,近年来,黄石考虑过多种多样的方法。从2008年起,我市就出台相关规定,严管道路“拉链”,规定新改造的路面5年内不准开挖。
东楚晚报记者从市政公用局了解到,近年来,我市出台了《黄石市城市道路占用挖掘许可管理办法》,明确新建、扩建、改建的城市道路交付使用后5年内、大修后的城市道路竣工后3年内不批准挖掘。
然而,没有法律的约束,最终没能彻底管住疯狂的路面开挖,而遭殃的往往又是地下管线。
“2014年,仅地下燃气管网被挖断的事故就有10余起,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万元,事故数量比2013年翻了一番。”东楚晚报记者从市燃气办获悉,2014年7月,西塞山区枣子山路建筑工地上一施工队在施工作业时,不慎将地面下方的天然气管道挖断,事故造成大量燃气泄漏;12月,磁湖路仁智山水小区外,由于神农草药业公司向下水道内排放汽油、乙醇等废液,遇到明火发生爆炸起火,该路段沿途1000多米的窨井盖被依次炸翻,爆炸声不断……
如何破解难题,黄石将建设的目光开始投向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