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水生态环境将得到进一步改善,天沙河、麻园河、会城河等城区河流有望告别黑臭。昨天下午,市长邓伟根主持召开市长办公会议,研究通过了《江门市区黑臭水体综合整治工作方案》、《江门市整市推进粤东西北地区新一轮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作方案》等事项。
打好黑臭水体整治硬仗
整治黑臭水体不仅是群众的热切期盼,也是国家和省的明确要求。经对江门市区建成区水体黑臭状况进行逐一排查并向公众开展调查问卷后,江门市将蓬江区天沙河、杜阮河,江海区麻园河、龙溪河,新会区会城河、紫水河等6条河流列为黑臭水体,决定实施重点整治。
此次研究通过的《江门市区黑臭水体综合整治工作方案》,内容包括指导思想、整治范围、工作目标、工作任务、保障措施、任务分工等几大方面,还配套了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生活污水和垃圾等4个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明确了严格环保准入,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开展工业污染专项整治,全面清理流域违法排污企业;强化联合执法监管,依法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开展农业污染专项治理,防治畜禽养殖污染;开展垃圾污染专项整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强城镇排水管理,全面落实排水许可制度;加快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升污染治理水平;强化河道综合治理,解决突出水环境污染问题等八项工作任务。
《方案》要求,按照“一河一策”整治方案,推进天沙河、麻园河、会城河等城区6条黑臭水体的全流域治理,有效控制外源污染,削减河流内源污染,提高污水处理设施尾水排放标准,构建完善的城市水系统和区域健康的水循环体系,逐步实现河道清洁、河岸美丽,从根本上改善和修复城市水生态环境的目标。到2016年底,市区建成区要实现河面无大面积漂浮物,河岸无垃圾,无违法排污口;2017年底,市区建成区河道基本消除重度黑臭现象;2018年底前消除天沙河(含桐井河、天乡河、丹灶河、雅瑶河、泥海河)黑臭现象;2019年底前基本消除杜阮河(含杜阮北河)、麻园河、龙溪河(含马鬃沙河)、会城河、紫水河黑臭现象;2020年底前消除杜阮河(含杜阮北河)、麻园河、龙溪河(含马鬃沙河)、会城河、紫水河黑臭现象,市区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水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完整性明显提升,水生态功能基本得到修复。至2030年,江门市区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
会议强调,黑臭水体综合整治工作已退无可退,是一场必须打好的硬仗,是当前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各级党委政府必须要下定决心、担起责任,特别是针对畜禽养殖等农业污染问题,要加强研究对策,集中各部门一切资源和力量,依法依规进行整治。
为了落实省的要求,加快推进村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我市制定了《江门市整市推进粤东西北地区新一轮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作方案》。《方案》明确了纳入整市推进计划的各市(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项目,将由市本级统筹负责各市(区)项目前期工作,各市(区)政府负责本地项目的具体实施。力争2018年底前完成新建污水处理厂、污水管网、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等建设任务。
据了解,目前我市仍有38个建制镇尚未建成污水处理设施,部分已建污水处理厂由于配套管网不完善,运行负荷过低。省要求我市2018年底前要完成新建污水处理厂38座,污水管网431千米,农村污水处理设施1462个。我市将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整市推进我市新一轮粤东西北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任务。
会议要求,要把好事办好,按照整市统筹的方式,统一编制方案,统一采购,统一贷款,统一工作时限,以及统一工作要求、标准,这不仅能解决各市(区)人才、技术、经验不足的问题,确保任务推进的统一性,还可以降低项目前期工作费用,最终按时保质完成省下达的任务。同时,要明确市(区)的主体责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要与黑臭水体综合整治等工作相结合,既要建设好,更要运营好,确保项目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