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由珠海市中欧低碳生态综合试点城市项目管理办公室、荷兰驻华使领馆、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联手主办的中荷海绵城市研讨会在珠海举行。来自荷兰治水领域的5家国际知名机构汇聚珠海,分享荷兰实践经验和前瞻理念。(本报6月22日03版)
这次会议的召开,将进一步增进珠海与有关组织和国际知名机构的友谊,加强交流,深化合作,密切关系,探讨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推进珠海海绵城市的建设。
海绵城市顾名思义就是能够像海绵一样吸水的城市。这样的城市,能够最大程度地留住雨水。具体来说,就是在城市小区里布置若干地块,用吸水材料建设,作为海绵体,平时是市民的休闲公园,暴雨的时候就作为蓄水的地方。这样,可以把水消化在本地,避免汇集到一起形成洪水。更重要的是,那些被海绵体充分吸收的雨水还可以被循环利用,如浇花、洗车等。它的建设无疑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水资源紧张局面。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生态文明建设工程,也是国家发展新战略,它对于城市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前不久,珠海在全国17个海绵城市试点竞争性评审中脱颖而出,以排名第二的成绩入选第二批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国家将连续三年,每年支持4亿元,共12亿元用于珠海海绵城市建设。这对于我市进一步推进宜居宜业城市建设,打造生态美丽家园,提供了坚实有力的保障。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珠海引以自豪的城市名片。近年来,珠海通过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森林城市,规划建设了一大批景观优美、配套齐全的城市公园,打造了淇澳红树林等为代表的水网湿地公园品牌,建成了尖峰山等一批森林公园和社区公园,充分发挥绿地的渗透、调蓄和净化功能,为海绵城市建设作出了有益探索、奠定了较好基础。但作为一种创新性的理念和实践,海绵城市建设不是单靠政府部门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社会各界、海内外专家共同参与,形成合力。
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把海绵城市建设作为一项课题研究,由住城规建部门等制定相关发展计划,因地制宜地确定海绵城市的建设目标;另一方面要广泛收集和听取各方意见,特别是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城市发展的成功经验,就像这次举办的中荷海绵城市研讨会一样,海内外各路专家汇聚一堂,针对有关问题,凝聚智慧,为珠海支招,相信一定能有所收获,取得成效。
当然,有关部门也需要向全社会普及“海绵城市”理念,使社会公众成为“海绵城市”建设的支持者、参与者,全民参与,形成强大的社会合力,推动珠海早日建成宜居宜业、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