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以来,重庆多次出现强降雨天气,主城不少路段大面积水,出现城市内涝等灾害,严重影响了市民的日常生活。而在刚刚落幕的第七届中国(重庆)国际绿色低碳城市建设与建设成果博览会上,作为解决城市内涝和缺水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之一,“海绵城市”的概念备受关注,海棉城市建设馆吸引了众多市民驻足观看,各类低碳绿色的高科技项目纷纷登台亮相,让市民大饱眼福。
2015年,重庆入选国家第一批建设“海绵城市”试点城市名单。“海绵城市”简单地说,就是让城市像一块海绵一样,下大雨时就吸水,干旱时就把吸收的水再吐出来,通过“渗、滞、蓄、净、用、排”措施,将城市建设成具有吸水、蓄水、净水和释水功能的“海绵”。重庆作为典型的山地城市,建设海绵城市能够节能降耗,充分利用雨水资源,减少对源水的提取,解决山地城市工程型缺水问题,降低用水能耗,同时削峰控流,削减径流峰值,避免水土流失、城市内涝等情况的发生。
在第七届“城博会”上,住建部绿色建筑工程技术中心常务副主任韩继红介绍,海绵城市由一个个小海绵组成,其控制的是年径流总量的指标,即在下一场雨后,在建成区和待建区能够让雨水渗下去,能够将雨水变成资源,而不是浪费掉,同时,还能够涵养生态平衡。如果把城市都做成“海绵”,一个大的城市除特大暴雨的情况需要特别注意外,其他的情况则可以通过海绵城市自身系统解决。
如何建设海绵城市,让其能够收集雨水?其中很重要的一环是透水地面和蓄水池。透水地面能够使地面积水迅速下渗,通过蓄水池春存储存起来。重庆永悦汇管廊科技有限公司是中国西南地区首家“海绵城市”预制件制造公司,提供混凝土预制综合管廊与海绵城市相关构件产品的一站式解决方案,作为本次城博会上的一家参展商,总经理李德奎向记者介绍,该公司生产透水砖、透水板、透水管等产品具有良好的渗水性,雨水下渗不仅能保护水环境、改善水质,解决因城市地面低洼而出现的内涝现象,雨水渗到地下蓄水池储存起来,通过净化,还可以运用于植物灌溉、路面清洗。该公司还购买了日本的先进技术,在储水池上装备了传感器,管理者只需通过智能系统进行远程控制,就能实现供水、泄水、排污、冲洗等功能。
目前,重庆在两江新区悦来新城海绵城市试点的基础上,还增加了万州区、璧山区、秀山县3个试点项目。重庆市城乡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将在推进悦来新城国家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的基础上,由市级城建专项资金按6000万元/平方公里的标准给予补贴。将逐步形成符合山地城市特点的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维护管理等地方标准,力争到2030年,全市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届时,重庆将变成一座会呼吸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