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住建厅、财政厅最近公布的全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评审结果,如皋榜上有名,成为苏中苏北县级市中唯一获此资格的城市。
“海绵城市”是现代城市雨洪管理的新概念,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少了不行,会发生旱灾,会影响人的生存质量。例如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城市下沉。但多了也不行,水多了没有好去处,就可能发生水灾。如何在水多时,把它有效地储存起来,到需要时再把它释放出来,这正是建设“海绵城市”的作用所在。
“城在水中坐,水在城中流”,南通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名,但也曾因水而烦恼过。大自然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人要改造自然,更应顺应自然。大规模的造城运动,填河造路、围圩围垦,到处都是水泥的堆积和铺设,处处是高楼大厦,处处是硬化路面,城市表皮成了一个“大水泥盖子”,“刚性”有余而“弹性”不足。一边是大雨倾盆,大量多余的水无法吸纳、无法储存;一边又是成天到地下滥挖穷采,造成城市下沉。双向灾害,让城市不堪重负。城市需要探寻与水共生的和谐方式,“海绵城市”提供了化刚为柔的有效途径。早在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建设海绵城市,是人类顺应自然的理性回归,也是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的应有之义。从技术的角度看,关键在于不断提高“海绵体”的规模、质量,最大限度地保护好现有的河湖、湿地、池塘、沟渠等水系,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配套设施。“海绵体”已经受到伤害的要尽快得到修复。这两年,南通把海绵城市纳入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从住宅小区、城市水系、绿地广场、城市道路等多方面入手,多措并举,全面构建绿色框架,治理改造黑臭河160多条,高标准建设绿色通道,年均造林面积全省第一。沿河、沿路绿化带,沿村绿色公园,犹如一条条绿色巨龙,改变了整个江海大地的生态,也提高了从容应对水患的能力。“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渐成现实。
城市工作是个系统工程,“海绵城市”建设是个渐进过程,既不可操之过急,也不可消极等待。有人说,南通还未列入全国试点城市,等列入了“试点”再干也不迟。其实,“试点”城市不是等来的,而是干来的。国家出台的《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第三条规定,“采取竞争性评审方式选择试点城市”,“将对申报城市进行资格审核”,审核通过才能列入“试点”。资格审核有十条具体标准,从科学编制规划、严格实施规划、完善标准规范、统筹推进建设、加大政府投入、抓好组织落实等方面,都作了明确要求。其中一个硬性目标是,到2020年20%的城区要达到“使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也就是说,254平方公里的南通城区至少有52平方公里达标。这是个起码的要求,也是个艰巨的任务。
都说南通人“醒得早,起得晚”,那说的是过去。现在的南通人不但醒得早,而且起得早。我们必须奋起直追,尽快加入试点城市行列。水是城市之魂,玩活水的城市才真的是宜居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