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近日获国务院批复。国务院在批复中对南京未来城市发展提出七项要求:重视城乡区域统筹发展、合理控制城市规模、做好南京江北新区规划建设、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创造优良的人居环境以及重视历史文化和风貌特色保护。在“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要求中指出:积极有序地开展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李克强总理本月初赴岳阳察看防汛,看着从水面上刚刚露出的屋顶,他面色凝重地说:内涝凸显了城市建设中突出的短板,必须要加快地下管廊建设,尽快补上城市的历史欠账。当晚,李克强在岳阳连夜主持召开防汛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各地下决心补上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这块短板。在南京城市工作座谈会上,市领导也特别指出:要加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提升城市防灾应急能力。
地下综合管廊是建设在城市地下,用于集中敷设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给水等市政管线的公共隧道。目前,德国已有地下综合管廊长度超过400千米。实践证明,地下管廊有利于减少多重施工对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有利于逐步消除马路拉链现象,有利于根治逢大雨必涝的城市通病。前期大雨内涝、管线泄漏爆炸、路面塌陷等事件频发,都为城市“地下工作”一次又一次敲响警钟,以问题为导向推进地下管廊建设刻不容缓。
南京在2012年试点做地下综合管廊。2012年5月,浦口新城核心区综合管廊工程启动,总长度12.55公里,总投资额达6.19亿元,每公里投资近5000万元。河西红河路、天保街、平良大街(黄河路)及江东南路共有4条综合管廊,共同构成河西地区“丰”字形管廊布局,青奥会时已投入使用。问题是,不少社会管线单位不愿进驻,因为“免费午餐”吃惯了,付费“不习惯”。推进地下管廊建设既要努力“建”,也要以问题为导向提高管廊利用率,使地下管廊能可持续运营。
有位外国人曾撰文称,中国人“健忘”和很长时间里用算盘计算有关。用算盘计算若是算错了,就把算盘珠子一抹重新算一遍,直到算对了为止。上一次是怎样算错的,错在哪里,往往记不得,故而容易犯相同错误。说“健忘”与用算盘有关有些牵强,但诸多“健忘”和算盘心理倒是直接有关——无视教训,不能“吃一堑,长一智”。因“地下工作”欠账多已经有了诸多教训,推进地下管廊建设必须去除“算盘心理”。既要编制规划,更要靠严格督查提升执行力。不仅政府要加大投入,更要通过推进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放宽市场准入,充分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建设。同时,企业也要自觉履行社会责任,不能总想着“免费午餐”。
李克强说:“面子”是城市的风貌,“里子”则是城市的良心,只有筑牢“里子”才能撑起“面子”。“经济发展”和“极端气候”,绝不是两件事情,而是一个硬币两个面:不管防汛减灾的发展模式,其发展效益必定会因自然灾害而大打折扣。讲科学发展,就得“地上工作”和“地下工作”并重。算清“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笔民生账,就能在攻坚克难中把地下管廊建设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