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月三十日,常德市公用事业局副局长李远国到国家发改委作了一场题为《把“政绩”埋在地下,让城市远离涝灾--常德市强力持续务实建设海绵城市凸显成效》的演讲,再一次把常德推向全国,受到听众一致好评。昨晚他连夜乘飞机回来。今天上午,远国同志向我讲述了22年前他在部队时的一个故事,令我对他更是肃然起敬。
那是22年前的1994年7月12日,娄底市涟滨乡个体户卢跃华租用湘峰机械厂的一辆卡车,将6吨未经安全处理的废炮弹从涟源钢铁公司废钢部运往涟源市青烟乡。10时许,车至娄底市西郊宁(乡)涟(源)公路108公里处,车上的黄磷燃烧弹产生自燃,引起一发榴弹爆炸,造成当场死亡1人,伤7人的重大事故。这就是震惊娄底的“7·12”废弹爆炸事件。特大的事故隐患仍在涟钢潜伏……
那几年,涟钢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对废钢作为生产原料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在国内各地收购和国外进口了一批又一批废钢,在边境地区收购和进口的废钢中夹着有废炮弹、炸弹,为了谨防炼钢高炉受损,涟钢废钢部必须对入炉前的废钢进行检选处理。日积月累,历年从废钢中清出废炮弹、炸弹40余吨,堆置暂存于涟钢废钢部一、二车间作业区,待机处置。另有12吨散失在涟源市青烟乡境内,6吨散失在娄底市百亩乡境内。
经鉴定,这批废炮弹、炸弹产于中、越、日、苏、美等国家,弹种有配用于不同武器的榴弹、甲弹、特种弹,还有手雷、地雷、鱼雷和航弹等,共有81个品种,来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抗美援朝、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等战场回收的炮弹,其中绝大部分是已经发射,引信已解开保险的哑弹,并经历多次不规范的运输和装卸,客观发生爆炸的可能性大。
40吨炮弹、炸弹爆炸足可以炸毁当时娄底半个城市!
40吨废弹如“恶魔”随时对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娄底地委、行署领导和娄底市政府及相关部门为之震惊!涟源钢铁公司领导为之焦虑!涟钢职工和娄底市民为之惊恐……
险情十分严峻!彻底销毁这批废弹,刻不容缓!
“7·12”事故发生后,娄底地委、行署领导非常重视,指示涟钢公司要尽快组织力量销毁历年检选出来的全部废弹,彻底消除这一严重事故隐患。
遵照娄底地委、行署领导的指示,涟钢总公司迅速组成了废弹销毁工作班子,由“十四大”代表、涟钢总公司党委书记张友陵亲自挂帅,地区公安局和市公安局联合组成相应的监督领导小组,并制定了初步方案,作了有关准备。
由于销毁的废弹多,弹种复杂,危险大,涟钢和地方公安机关缺乏废弹销毁技术力量,且无专用仪器设备,更无实践经验,难以独立完成任务。为了求得技术支援,涟钢公司领导曾多次派人前往驻湘兵工企业和省地公安、消防等7个单位和部门请求支援,娄底地区行政公署还发出公函,向隶属解放军总后武汉后方基地的驻涟59471部队请求现场指挥和技术指导。面对艰巨而危险的任务,驻涟59471部队党委领导没有推诿,“一班人”认真分析研究,形成共识,同时向来本部检查工作的武汉后方基地首长专题请示,首长明确批示予以支持。于是,59471部队没有提出任何条件,欣然接受了排险任务,部队长杨铁吾同志当即下令,派遣李远国和两位战友参与涟钢销毁废弹的任务。
1994年8月12日,娄底地区公安处、娄底市公安局、涟钢总公司、59471部队等单位和部门组成的废弹销毁领导小组和作业班子100余人打响了降伏“恶魔”的战斗,并将此次行动称之为“8·12”行动。完成此项废弹销毁任务是一场十分艰难、复杂而又危险的特殊战斗,要确保万无一失,必须周密计划、严密组织、充分准备,尤其要尊重科学,切忌蛮干。
坚强有力、疏而不漏的现场指挥和科学周密的技术指导,是完成这次废弹销毁任务的关键。为了全面掌握这批废弹的种类和技术性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李远国带领2名战友多次到废弹存放处仔细观察识别,发现这批弹药由于存放年久,弹体锈蚀严重,还有部分黄磷弹锈蚀穿孔,黄磷与空气接触极易发生自燃,涟钢废钢部已将其混同其它弹药一并存放于水坑中,这些情况对于标志识别和弹种分类带来很大困难。
李远国从事销毁弹药工作十多年,有一定实践经验,他和战友们也感难度大、责任重,因为以往销毁的弹药弹种单一,工作场所规范,而这次要在野外简陋的条件下销毁这样大批量的废弹,困难和危险程度实在是难以想象。
为了安全圆满完成这项销毁任务,李远国和战友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反复推敲,拟出预案,经军地双方多次探讨论证,终于制订出一套安全可靠的废弹销毁实施方案,为销毁工作顺利展开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废弹销毁过程中,意外事故难以预料,直接参与销毁作业的人员,必须具备不怕艰苦、不怕牺牲的勇气,还须胆大心细,才能确保废弹销毁作业按方案顺利实施。根据李远国提出的要求,挑选了10名品德优、素质好、体能强的职工组成精干的作业小分队。作业前,由李远国组织了技术培训。为了保证废弹分类、装箱、装车、运输、卸车、挖坑、装填、装药、起爆、清场、焚烧和回收等13道工序的安全作业,远国和两名战友始终战斗在最前沿。他们顶烈日、冒酷暑、斗暴雨,以高度负责的精神指导每步工序的实施。
废弹分类既是作业的第一道工序,也是最危险的作业,李远国让作业民工靠后,把危险留给自己,亲手操作。战士们一颗颗搬,一发发清,一枚枚识别,一批批分类装箱,在整个销毁作业过程中,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子弟兵的身影。
1994年8月19日,在废弹销毁场正在对一批引爆的废弹清场时,一枚被炸开的黄磷发烟弹传爆管突然起烟即将自爆,“卧倒”!处在最前沿的李远国发现险情大喊一声,现场作业人员全部就地卧倒,传爆管随即爆炸,虽然黄磷飞溅烧坏了3个民工的衣服,但无一人受伤。涟钢废钢部部长、废弹销毁现场指挥长张怡中看着军人们义无反顾的清理现场,立即提出:“共产党员上!”在子弟兵的感召下,涟钢参与作业的几名共产党员也相继跟上去了。军民携手并肩战斗的激烈场面,无不令人感动。
“恶魔”降伏了,时至1994年8月21日,历时10天的“8·12”行动圆满告捷!40吨废弹全部安全彻底销毁,涟钢多年来的一项特大安全隐患终于消除了。
这是一次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关乎社会大局稳定的重大行动,这是一次生与死的严峻考验,这是一场斗智斗勇的特殊战斗。李远国同志和他的战友们胜利了。时间已经过去22年,那协助涟钢排除重险的情景还历历在目,谈起这段往事,李远国心中又一次涌起那股当兵的豪情。
据我了解,李远国1960年出生于安乡县农村,从小学习刻苦、不怕困难,办事认真。1976年高中毕业,为跳出农村,他找时任县委副书记的舅舅帮忙解决城市户口,被舅舅一个耳光打醒:改变命运要靠自己。1978年如愿以偿,当兵入伍。第二年随团对越自卫反击战,他勇敢顽强,把生死置之度外,出色完成任务,获得团里的嘉奖。在部队,他曾荣立三等功两次。
2002年,李远国从总后某部第一弹药仓库主任(正团级)转业,按照惯例至少是个副处级局长,可他被安排在市公用事业局担任工会主席,后来转任副局长(正科级),负责城市水务管理工作。李远国从不计较,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面对新课题、新挑战,他从不怯战、永不服输,向同行学,向实践学,向书本学。时间不长,就将城市供水、二次供水、节约用水、防涝排水、污水处理、污泥处理、水源保护、水系治理、水务体制改革等专业知识融会贯通,成为行业内公认的专家型、学者型领导。成为常德市优化城镇水务发展、创成国家节水型城市、成功申报和建设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的主力推手。
李远国常说:“当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我亲眼看到许多战友牺牲在战场上了,我能活下来就是最大的幸福。位卑不敢忘国忧,我能为家乡父老乡亲,为常德人民谋点事,干点事,就是最大的满足。”说到海绵城市建设,李远国若有所思地说:“战争与和平时期,无论在部队在地方,不管从事什么工作,都需要军人那种乐意自我牺牲的精神”。
听完李远国的讲述,我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我望着远国,一下感觉面前的这位其貌不扬、不修边幅的人竟是这样的高大伟岸。是人民军队这个熔炉锤炼了他,生死度外铸军魂,军人作风永不丢,我想,这就是李远国没日没夜地忙,不怕吃苦、忍受委屈、顾全大局,强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原因所在了。
我们常常把人民子弟兵称为最可爱的人,我眼前这位远国同志退伍多年,至今雄风不减,军心依然,他不同样是最可爱的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