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乐平在介绍他的立交桥设计理念
说到“民科”(民间科学爱好者),常被称为是区别于科学爱好者和非官方科学家的“妄人科学家”。然而来自新乡的建筑行业高级工程师张乐平,却将“民科”这一称谓演绎出新的内涵和高度——今年刚刚退休的他,三十多年来一直潜心研究国内多个热点问题,在城市规划、森林消防、交通设计和治理城市内涝方面,先后取得6项国家专利。
今年7月以来,我省新乡、安阳等多个城市出现特大暴雨,造成城市内涝,损失严重。7月9日新乡特大暴雨过后,张乐平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研究,结合自己已获国家专利的治理城市内涝新型发明,以及对国内海绵城市建设相关问题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个人见解。按其分析结果,采用此发明可大大减少城市道路积水,降低内涝所造成的危害。
发明高低车分道立交桥,自言实用不贵
初见张乐平,他大步前迎与记者握手,手掌温暖且有力量。与印象中戴着酒瓶底儿厚眼镜、不修边幅的“技术宅”形象不同,60岁的张乐平清瘦干练,语调平和笃定,锐利的双眼仿佛能蹦出理工符号般随着手势一并解释着研发成果。
1982年,张乐平从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后,先后就职多家建筑公司,后为高级工程师职称在郑州工作。今年上半年,张乐平年龄到站退出工作岗位,然而他的自我学习和研究却并没有停滞下来。“我仿佛就是为解决困难而生的,遇见问题我就想琢磨它,解决它。”
走进张乐平在郑州租住的小屋,桌上、地上甚至床上摆放最多的就是工具书,涉及十余个行业,超400页厚度的就有近20本。“这里就相当于我的书房,能够随时学习,随时做研究。”
屋内地面上一座小巧精致的立交桥沙盘模型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这座名为“高低车分道完全互通立交桥”为1:400的比例模型,是张乐平经过两年多的实地考察和反复研究后做出的解释性实物模型,2007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据他介绍,现有的城市立交桥占地宽广,造价高且影响周边商业氛围,同时不利于城市景观的通透性。如果使用他的理论建设立体交通,不仅能改观城市交通拥堵,还能最大程度上保持城市原有面貌,既不破坏景观又不影响商业发展,而且实用而不贵。
想为国家解决问题,缓解城市内涝
7月9日,百年难遇的特大暴雨突袭新乡,城市内涝造成严重损失。身为新乡人的张乐平对这场暴雨进行细致研究及分析后,结合自己已获国家专利的治理城市内涝新型发明,提出个人见解。
这项发明技术方案显示,在居住小区或其他不影响交通的公共区域如广场、停车场、绿地处建立雨水蓄积装置,该雨水蓄积装置通过带排水流量调节装置的排水支管与城市下水干网连通——下雨时,城市道路之外区域的雨水首先流入雨水蓄积装置,然后按排水流量调节装置设定的流量再有计划、有组织地将雨水蓄积装置中的水通过排水支管排泄到城市下水干网中流出。
“这种分区域、分时段、定流量地沿雨水蓄积装置、雨水支管到干管有组织地排水,就可化解雨水在较短的时间里集中排泄而排水干管、河道排水能力不足造成积水的矛盾,减少积水对人们工作、生活的影响。”
“做这个就是想为国家解决问题。”张乐平表示,按照他的方法,城市内涝问题会得到相对缓解,不至于每次遇到暴雨就让市民“出门看海”。
接受不被理解,仍然乐此不疲
有很多新技术的发展,都伴随着不被理解。在经过长时间孤身研究之后,虽已获国家发明专利,但大多发明项目得不到有效推广——无论是去一线城市相关部门递交材料,还是到大型企业讨论可行性,多数情况都被对方以“一个民间科学爱好者瞎胡闹”的质疑和冷嘲碰得一鼻子灰。
很多大型设计院不理解张乐平以个人身份做这些研究有什么用,说他典型是出力不讨好,但他却一直乐此不疲。
“做这些不是完成任务,是我的兴趣爱好。涉及很多非自己本专业的领域,是因为我坚信有时不专业的异想天开反而能够发散思维,甚至找到真正踏实有效的解决方案。”在张乐平看来,自己只是一个纯粹的“民科”,研究自己喜欢的东西,做为国家献计献策的事情,这才是人生意义所在。“现代社会的知识寿命大为缩短,知识淘汰速度越来越快。人类唯有把学校教育延长为终身的领悟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进一步为国家为人民做些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