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期间,战友相聚,旧地重游,激情和欢愉自不必多说 ,而耳闻目睹的一些景况和现象,值得深思和玩味。
在集合地,大家住在战友家的老房子里。这个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老小区,下了一天大雨竟然没有积水。而附近一高层小区却被淹了地下层,不得不排水抢险。老小区楼距大、大树多、绿地宽,易于吸渗雨水。而那个高层小区地面全部水泥硬化,只有些景观小树和零星花坛,雨水汇聚低处,漫过通风口易形成倒灌。
第二天,驱车前往数百里外的老部队营区追忆青春岁月,晚上住在离湖畔不远的地方。清晨起来去湖边散步,记得过去曾在此训练,这儿是连片的坑塘。随着市区的拓展,坑塘被疏浚挖通,建成了以湖泊为主题的水系公园。战友指点着介绍,周边数公里范围内管网全部是雨污分流,雨水经过沉淀后流入湖中,完全不用担心来水补给的问题。眼前岸柳垂帘、湖水清澈、鱼翔荷摇,好一个匠心之作。
在我们当年驻守的这个小城市里,大家看市容品美食,发现这里的道路有与众不同之处。绿化隔离带和路口街角绿地大都低于路面,每隔不远有一个很不起眼,踩上去略有感觉的收水口通入绿地,下雨时相当一部分雨水会流进绿地渗入地下。设计巧妙,颇为科学,既充分利用了宝贵的天降之水,又极大地减轻了城市排水管网压力,还省下了不少人工浇灌所消耗的资源。
如今,一些城市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形成了巨大的地下漏斗。大面积城市地面硬化,雨水无处可渗,地下水得不到补充涵养。这种违背自然规律的做法,导致巨量雨水在频繁上演淹路断交、出门看海后被一排而空的戏码。建设“海绵城市”能有效解决雨水来了收得起、蓄得住、渗得下、排得出的问题。关键是要认真研究海绵蜂窝状结构吸水的特点,将其落实在城市道路、绿化、管网、建筑等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建设等细节上,形成先收渗涵养、后排泄防淹的格局。让雨水回归地下,方能留住天降财富,滋润现代城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