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安徽商报消息,“巢湖水质改善缓慢,雾霾天气时有发生”、“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任重道远”……昨日下午,在合肥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二十七次会议上,该市5个部门一把手依次站在话筒前,对三年多来的工作作了履职报告。这是合肥人大常委会会议首次出现这种政府工作部门主要负责人的述职场面。听取报告后,常委会组成人员会针对报告分别进行满意度测评,无记名填写测评表。满意票数加基本满意不足半数的,将视为测评不满意,部门负责人应该及时提出整改措施。

巢湖水质改善缓慢
成绩单:开展黄标车禁行、秸秆禁烧、工业废气减排等九大行动。 2015年空气质量优良率70%,比2013年增加20%; PM10浓度今年1~7月为8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5%。全市120余条河道纳入“河长制”管理,建立环境应急中心,开通环保微信举报平台。
自揭短:环境质量有待改善,巢湖水质改善缓慢,雾霾天气时有发生,农村环境问题短板突出;环保体制机制比较滞后,企业主体压力传导不够,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时有发生。自身系统的学习研究还不够深,推动大气、水污染防治等重难点工作措施不够硬,改革力度不够大。
◎报告人:合肥市交通局局长方正杰
枢纽建设任重道远
成绩单:入职以来,全市新增公路1508公里,全长155公里的环巢湖公路全线贯通。建设117.5公里公交专用道,新增和更新公交车2800辆,市区公交车辆达4738台,公交线路199条。全面放开驾驶员培训市场,新增驾校73所。
自揭短:交通运输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城乡客运服务保障能力亟待提升;基础设施水平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任重道远。“就我个人而言,抓干部作风建设不够紧,干部队伍一定程度地存在庸散状况,反腐倡廉、依法行政和人大意识需要进一步增强;钻研专业理论的劲头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交通运输工作的发展。”
◎报告人:合肥市规划局局长吴爱国
与沪宁杭比有差距
成绩单:十上北京、九次对接,2016年4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正式确定了合肥“安徽省省会,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新定位。下一步,将启动合肥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合肥都市圈优化提升规划编制,加快合肥经济圈向合肥都市圈战略升级。启动合肥国家级滨湖新区总体规划编制,完成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总体规划编制。
自揭短:“亚历山大”,目前规划工作距离全社会的需求期待还有相当的差距,与沪宁杭等先发地区规划相比还有很多有待加强和改进的地方,比如缺乏对城市总体规划布局结构性矛盾的研究,交通拥堵和绿色开放空间不足等尚未实现好转。
◎报告人:合肥市城乡建委主任常先米
有效防范城市内涝
成绩单:三年来,续建、新建大建设工程1537项,建成54.5公里的九大高架,畅通二环启动西、南、北环节点改造。截至去年底,全市85个建制镇全部完成总体规划编制,其中10个镇列入全国重点镇,长临河镇列入全国建制镇示范试点。成立城市防洪应急设备基地,今年入汛以来,合肥市除个别路段少量积水迅速排除外,老城区、市区主要道路、下穿桥基本没有出现积水内涝。
自揭短:调查研究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如何在新常态下加快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提升城市建设品质内涵等方面。“将进一步密切与市人大和人大代表的联系,广泛征求代表们对城乡建设事业的意见和建议。”
◎报告人:合肥市文广新局局长罗平
推动市中心博物馆建设
成绩单:从2013年开始,创新举办了“大湖名城·悦读合肥”全民阅读等品牌文化活动。2016年,合肥被评为全国最爱阅读城市排行榜首位。三年多来,全市文化产业总量和增速稳居全省之首,在中部六省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二。
自揭短:对市文广新发展战略性问题钻研不够,应付日常事务性工作较多;处理协调问题方式、方法还不够科学;下一步继续推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市中心图书馆、市博物馆等一批重大文化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