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污清淤、生化治理、通江连湖、生态修复……武汉市斥资上亿元,持续七年对污染严重的汉阳月湖进行拯救。到目前为止,各种“救治”措施使尽了,但专家认为,即使每年换一次汉江水,月湖完全恢复自净能力至少还要50年。
湖之殇
沐浴着秋日暖阳,漫步在琴台大剧院的亲水平台上,望着浑黄的湖水,65岁的陈梅英老人有些伤感。她说:“换水才4个月,水又变浑了,月湖真是伤了元气。”
月湖是陈婆婆童年记忆中一幅温馨的画:初夏的午后,清风习习,波光粼粼,荷叶田田,鱼儿在水里嬉戏,远处的渔船时隐时现……
史料记载:月湖因古代“却月城”而得名,毗邻长江、汉水。古时月湖“长八里许,宽以一里计”,面积超过400万平方米。
月湖水面宽广,盛产莲藕、菱角。由于水质好,月湖藕的淀粉含量较高,口感甜脆,与洪山菜薹齐名。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月湖藕还属输港物资。“都是人自己闹的。”陈梅英说:“那时没有污水处理厂,人们也没有保护环境的意识,什么脏水都往湖里泼,月湖成了汉阳最大的‘化粪池’。”
汉阳区水务局党委书记李波介绍,近年来月湖汇水面积稳定在200万平方米左右,也就是说,湖边方圆2公里的生活污水,全部流进了月湖。
生活污水严重影响了月湖的自净能力,工业污水的入侵更是雪上加霜。上世纪80年代以来,武汉油脂化学厂等企业的生产废水直排月湖,废水中含有大量磷,使湖水严重富营养化,各种藻类、水草疯长,导致水体缺氧,鱼、蚌等水生物迅速死亡,生态链断裂。
到上纪世90年代初,月湖水质已沦为劣五类,湖水呈青黑色,透明度不到0.5米,手感黏稠,臭气老远就能闻到,湖底淤泥厚达1.5米。不少老武汉人惊呼:月湖毁了!
湖之幸
2002年,月湖迎来生命的转折点。
当年,武汉市决定投资5000万元对月湖进行整治,湖水被抽干后以清水代替。但结果并不如人意,没过多久,水质迅速跌回劣五类,湖水黑臭依旧。
所幸,武汉没有放弃这颗蒙尘的明珠。同年,国家科技部将水环境治理工作列为“863”计划重大专项之一,武汉多方努力,为月湖争得了“水环境质量改善技术与综合示范项目”。
2002年9月,该项目正式启动,200多位专家先后参加“武汉水专项”研究,月湖颇受其益。科研人员在月湖搭起2000多平方米的人工浮岛,在浮岛上种植美人蕉等植物,用其根系吸收水体中过剩的营养物质。同时,中科院水生所首次利用生物菌群为湖水“减肥”。监测证明,试验水域水质已接近三类。
生化治污的前提是月湖不再纳污。2004年,武汉市投资近2000万元用于月湖截污,铺设污水收集管网3.8公里,新建梅子山污水提升泵站,将截流污水抽送至南太子湖污水处理厂处理。到今年1月,月湖周边所有排污口已实现截污。
斩断了“污龙”,再清除被污染的淤泥。2006年,耗资3100万元的清淤工程动工,经过4个月的努力,共清淤49万立方米,月湖底泥厚度消减了近1米。
在专家的建议下,武汉市决定打通月湖的3个子湖,并引入活水,在循环中逐渐转化湖泊的水质,辅以人工湿地等手段,使月湖水质得以改善。
去年8月,水务部门利用汉江水位高于月湖水位的时机,首次为月湖换水70万立方米。经过40多天的江湖交汇,湖水变清,异味减弱,月湖水质一度达到四类标准。
今年7月,月湖再次用汉江水“洗胃”,并实现了大月湖、小月湖和东月湖3个子湖的连通,此后两个月内,月湖水质稳定在四类。
湖之寓
然而,大自然是无情的,它并未因月湖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就轻易还月湖洁净。水务部门的监测结果显示,两次“洗胃”,月湖均在4个月后水质再次下降。
污染容易治污难,这是发达国家早已领教过的自然之训:美国西雅图的华盛顿湖历经40多年治理,水质方得改善;英国泰晤士河经过百年治污,曾经盛产的三文鱼才重现河中;日本为挽救第一大淡水湖琵琶湖,40多年来先后耗资185亿美元,即便如此,到2020年才有望恢复到上世纪70年代的水平。
如今,湖泊危机开始在百湖之市的江城愈演愈烈。一份统计资料显示,武汉市166个湖泊中,仅有3个湖泊水质达标,主城区40个湖泊水质全部超标,其中约半数湖泊水质为劣五类。
针对湖泊污染,武汉市投入巨资开展一系列治理工作:清水入湖、六湖连通、“大东湖”生态水网……在被治理的湖泊中,月湖堪称单位面积投入最大、使用治污手段最全的湖泊,但专家认为,即使每年换一次汉江水,月湖完全恢复自净能力至少还需50年。至于像东湖这样的大型湖泊,即使投入数十亿元,其修复工程仍是“百年大计”。
武汉市水务局办公室主任王赤兵表示,湖泊全方位生态修复,需要从截污、清淤、水生物恢复、坡岸整治等多方面着手,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大自然警示我们,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方式,将使后人付出百倍代价。(记者 文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