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国家环境保护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部门发布《关于发布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2015年度考核结果的公告》显示,415个实际考核断面中有313个达标,占实际考核断面总数的75.4%。其中,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考核结果为较好,得分为72.7分。21日下午,在昆明市环保局召开的媒体座谈会上,不少专家表示,滇池“国考”达标率逐年提升,治理工作取得了成效。
水质持续改善
稳定保持在Ⅴ类,为20年来首次
昆明市环保局副局长肖丁介绍,在国家对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的考核中,60分到70分为一般,70分到80分为较好,80分以上为好。此次滇池流域考核结果,是国家对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进行考核以来得分最高的一次。
肖丁通报,通过努力,去年底滇池已实现了“三基本”的目标,即滇池草海湖体水质基本达到Ⅴ类,外海湖体水质基本达到Ⅳ类,主要入湖河道水质基本消除劣Ⅴ类。今年上半年,滇池外海与草海水质均由劣Ⅴ类转为Ⅴ类,营养状态均为轻度富营养,主要污染物大幅下降。特别令人兴奋的是:今年1到8月,滇池全湖总体水质稳定保持在Ⅴ类,这是近20年来首次出现的情况。
一直以来,滇池治理工作备受关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滇池治理工作,把滇池治理列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水污染治理的标志性工程之一,连续4个五年计划将滇池纳入国家重点流域治理规划;省委、省政府把滇池治理作为全省和昆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突破口;昆明市委、市政府把滇池治理作为事关昆明发展全局和生态建设的大事来抓,全力开展滇池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
截至目前,滇池截污治污系统已基本建成,日处理规模达到146.5万立方米,出水水质均达到一级A标准,污水处理能力全国领先;河道综合整治工程收效显着,主要入湖河道黑臭水体基本消除,河道景观明显提升;农业农村面源治理取得积极成效,建成885个村庄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生态修复与建设成效显着,新增滇池水域面积11.51平方公里,建成湖滨生态湿地3600公顷,历史上首次出现“湖进人退”,流域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外流域引水及节水工程作用显现,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建成通水,每年可向滇池外海和草海补水5.66亿立方米,实现了从“与湖争水”向“还水于湖”的历史性转变。
滇池草海片区是市民亲近滇池最集中的区域,是昆明城市形象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成果的重要体现。从去年9月开始,昆明围绕水质改善,大力实施河道综合整治、沿河沿湖生态建设,开展了滇池草海水体流动场、草海湖体垂直、水质变化研究、水位变化规律专题研究,建成了滇池草海区域水环境监测信息平台。2016年以来,已组织清退草海周边水(鱼)塘98个;实施新老运粮河入湖河口前置库水体净化、滇池外海北部水体置换通道提升改造、西岸尾水及面源污染控制等工程建设,草海和入草海河道水质得到持续改善。
难点还需重视
降低污染负荷依然是治理的难点
“一个城市建立12座污水处理厂,这在国内绝无仅有,出水水质均达到一级A标准,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云南省农业大学教授张乃明认为,滇池处于昆明城市下游,随着城市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城市人口不断增长,滇池的污染负荷也在持续增加。因此,降低污染负荷依然是滇池治理的一个难点所在。要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同时,充分考虑滇池流域的承载能力,也就是昆明提出的“量水发展,以水定城”原则,才能更进一步降低滇池污染负荷,让水质持续改善。
昆明市环科院副院长徐晓梅说,“国考”成绩来之不易,说明滇池治理六大工程的措施和方向是正确的。如今,滇池治理最大的成效是截污治污,在旱季90%左右的污水都能得到有效控制,但剩下的10%,还需要更精细、精准的治理和管理,由于投入的“边际递减效应”,可能会出现投入大、效果慢的情形。因此,要充分认识到滇池治理的长期性、系统性和复杂性。与此同时,蓝藻的出现和生长,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依然会存在,这对滇池的景观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影响非常大,应该继续引起高度重视。
“湖泊的富营养化,是世界性的难题,而末端治理,涉及千家万户,要把动员全社会参与与科学手段相结合。”张乃明建议,相关部门除了持续举办社会活动发动群众外,还要号召市民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节约用水,减少污水排放。
“十三五”是滇池治理的关键时期,昆明市按照“以水定城、量水发展、科学治理、系统治理、严格管理、全民参与”的原则,不断加大保护治理力度。到2018年,草海稳定达到V类;到2020年,滇池湖体富营养水平明显降低,蓝藻水华程度明显减轻(外海北部水域发生中度以上蓝藻水华天数降低20%以上),流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滇池外海水质稳定达到IV类(COD 40毫克/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