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大雨时,城市能够大口大口地‘吸’水;干旱的时候,再把吸进去的水‘吐’出来,这样理想化的画面,居然在我们身边就能看到!”秋日傍晚,在玉湖南广场散步的市民张建萍指着刚建好的人行道连连称奇。
让他称奇的奥秘在于人行道旁边的一片下凹式绿地,其水平面低于市政道路,且周边铺设的是透水砖和透水混凝土。每逢下雨之时,地面积水可以通过小孔,或顺流到地下补充地下水位,或经缓冲汇集到地下蓄水池。这样,既减轻了城市排涝排洪的压力,也有助于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这个细微的雨水收集模式变化背后,是萍乡市建设“海绵城市”的科学理念和实践。
2015年4月,通过竞争性评审答辩,萍乡市成为全国首批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之一。全市上下怀着强烈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全力以赴、众志成城,努力把萍乡打造成独具江南特色的现代田园“海绵城市”。
随着“海绵城市”建设大幕拉开,萍乡市成立了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为第一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制订了《萍乡市海绵城市建设3年行动计划》及3年建设项目计划,确定了覆盖面积达32.98平方公里的“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区域。
一幅“海绵城市”的建设蓝图正在楚萍大地徐徐展开——
天要下雨,人有“办法”
晴时旱、雨时涝,作为典型的江南山地丘陵城市,如何解决制约萍乡发展的这一“水难题”?
一年来,萍乡市抢抓机遇、科学统筹,用海绵城市理念规划城市水资源,优先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利用自然排水,实现雨水在城市中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变“工程治水”为“生态治水”,促进城市顺畅“呼吸”。
做好顶层设计。萍乡市制订了《萍乡市海绵城市建设3年行动计划》及3年建设项目计划,所有项目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招标、统一施工”要求,明确了部门职责。出台了《萍乡市海绵城市试点建设项目工程技术管理实施细则》,规定建成区内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必须实施低影响开发建设。出台了《萍乡市海绵城市试点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萍乡市海绵城市试点建设专项资金奖励补助及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把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纳入“两证一书”等行政审批之中,确保完成3年行动计划的示范面积和2030年城市建成区80%面积达到海绵城市要求的目标。
制定规划标准。完成了《萍乡市海绵城市总体规划》等7个规划和《萍乡市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导则》等3个标准及导则的编制,并通过专家评审。在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普遍还停留在“摸着石头过河”阶段,项目的施工、竣工验收标准无疑是一大难点,我市率先制定了《海绵城市建设施工、竣工验收技术导则》,解决了具体项目在建设中无技术参数、建设后竣工验收无标准的问题。
开展招商融资。萍乡市海绵城市3年建设项目原估算总投资约46亿元,其中政府投入17亿元,社会融资29亿元。经过一年来的建设,总投资调整为63亿元,其中政府投入资金20亿元(含中央专项支持资金12亿元),拟吸引社会资本43.28亿元。6月1日,在市行政中心举办的“萍乡市海绵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推介会”,吸引239家企业近600人参会,其中涉及世界500强企业45家,央企65家,国企41家,上市公司62家,知名民企65家,其它企业30家,国内所有大型施工企业集团全数到场。因参加本次会议的企业数量多、实力强,被业内人士誉为“全国规模最大的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推荐会”。我市与国开行、农发行、工商银行等金融单位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融资意向达500亿元,与78家企业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治理内涝,告别“看海”。
萍乡城区处于丘陵低洼地带,雨季比较集中,过去的城市建设没有注重对原有山水林田湖的保护利用,内涝已成为这座昔日“江南煤都”的一大重症。近年来,有关“逢雨必涝”、“城市看海”的报道频繁见诸报端。城市产生的问题,本应由城市自身来解决。海绵城市就是要把大概率的小降雨留下来,把小概率的大降雨控制住,解决好城市生态和城市安全问题。
告别“看海”不可能一步到位。为逐步解决城市内涝,我市按照“老城区以问题为导向,以点带面;新城区以目标为导向,以面带片”的指导思想,重新组织系统化项目,编制了《萍乡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系统性方案详细规划》并通过专家组评审。新老城区海绵项目整合成为6个项目包,其中:新城区3个,分别为田中湖片区项目包、玉湖片区项目包、翠湖片区项目包;老城区3个,分别为万龙湾内涝区改造、蚂蝗河流域改造、西门内涝区项目改造项目包,共有子项目97个,总投资19.03亿元。7月12日,老城区3个项目包进行了勘察设计招标,预计10月份开工建设。3个项目包完成后,可以基本解决老城区内涝问题。
不仅如此,萍乡市还启动监测平台建设。监测项目已编制完成技术方案,将监测数据统一传输到正在建设的市信息中心数据机房,同步建设城市排水设施管理系统和城市排水管网模拟系统,通过一张图展示监测实时信息。目前已安装4类19台在线监测设备并投入使用,监测数据显示径流控制率、浊度等监测指标均已达标。
而已经实施海绵体改造的小区和公园等地区,经受住了上半年几场暴雨的检验,实现了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特别是金螺峰公园改造、玉湖改造等项目,让老百姓真正了解什么是海绵城市,怎么建设海绵城市,海绵城市建成后是什么样的,效果如何。这些看得见的变化,也让老百姓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海绵城市建设带来的成效。收获市民口碑的同时,萍乡海绵城市建设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也获得诸多媒体“点赞”:《人民日报》4月25日刊发了《萍乡创新机制建“海绵城市”》、《中国建设报》5月17日头版头条刊发了《萍乡: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意在“真功夫”》等一批重大稿件。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也于7月31日详细介绍了萍乡破解城市内涝问题的做法。
“海绵”产业,呼之欲出
海绵城市建设,科技先行。
在现代化的龙发实业城市科技生态陶瓷透水砖生产车间,近300米长的流水线上,作为质料的废旧陶瓷经过破坏分配,限制成型,然后由传送带送入设备,一块块“透水砖”鱼贯而出……
工作人员现场做了一个实验:他拿起一块砖,往上倒水。刹那间,一瓶水全部“喝”进砖体内。“就像一块海绵”,他说,“下雨时,一平方米的砖可吸收20公斤水,喝饱后往地下渗。平常经过蒸腾可增加空气湿度,还能吸附雾霾颗粒。”
海绵城市“透水砖”,正成为龙发实业从传统陶瓷业向生态建材转型的最好载体。
为促进“海绵”产业发展。萍乡市以海绵城市试点建设为契机,与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萍乡成立海绵城市新产品、新材料研发中心,利用去产能的水泥厂生产透水混凝土,利用废旧陶瓷生产透水砖,排污管改渗滞管,积极引导和扶持龙发实业、安源管道等企业对传统产品进行改造升级,率先培植“海绵”产业,形成以“海绵”产业促进海绵城市建设的良好循环,推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转型。据介绍,3年海绵城市建设总投入63亿元,其中建材使用量约38亿元,对传统建材的拉动约为45亿元,对“海绵”产业的拉动约为55亿元。
海绵城市建设是萍乡又一次提升城市品位、为老区人民谋福祉的重大契机。萍乡市开展海绵城市建设不仅可以实现雨洪利用、排水防涝以及河湖水系整治,还将通过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城市水资源、改善城市水环境、提高城市水安全、复兴城市水文化等,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经过近一年的努力,萍乡市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获得了专家和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
截至2016年7月,萍乡市共实施海绵城市项目26个,其中建筑与小区12个,道路与广场7个,公园与绿地4个,水系整治与生态修复2个,防洪1个。
目前,全市完工项目15个,在建项目11个,完成海绵体改造和建设投资约20.23亿元。
2016年5月,由住建部牵头组织的国家三部委海绵城市试点年度绩效评价中,萍乡市考评得分在全国16个试点城市中排名第一。同时,在中国海绵城市网举办的2016海绵城市最具影响力试点城市网络票选中得票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