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衢州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举行学习会,邀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邵益生作“海绵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专题报告。
今年,衢州市被省政府列入首批省级海绵城市试点。中心组学习会指出,要紧紧围绕建设“浙江生态屏障、现代田园城市、美丽幸福家园”的目标,以推进省级海绵城市试点为契机,切实把海绵城市理念渗透到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各环节、各领域,加快谋划实施一批海绵道路、海绵公园、海绵学校、海绵建筑等海绵城市项目,让我们的城市更宜居、更美丽,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衢州将来是一座会‘呼吸’的城市。”记者从市住建局获悉,日前,该局已编制完成《衢州市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简称《规划》)送审稿、《衢州市海绵城市建设指标体系》送审稿,划定了海绵城市试点区域——衢州主城区范围内,东至衢化路,南至物流大道,西至锦西大道,北至杭金衢高速公路,面积约21平方公里。
海绵城市:会“呼吸”的城市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它是实现“从快排、及时排、就近排、速排干”的工程排水时代跨入到“渗、滞、蓄、净、用、排”六位一体的综合排水、生态排水时代的转变。
2016年,省政府确定衢州市为全省两个设区市省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之一,衢州市计划从水生态、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水文化五个方面构建海绵城市“八大工程”。目前,花园大道景观提升工程、衢化西路工程、市民足球场等项目已按海绵城市的要求开工建设。
事实上,取得试点之前,衢州市已开展了海绵城市的探索性研究,尝试把城市打造成一块会吸水、蓄水的“海绵”,以告别城市“看海”时代。2015年,衢州市规划并实施一些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实践项目,如衢州市西区鹿鸣公园、水亭门保护规划项目、市区截污纳管工程、信安湖(塔底水利枢纽)工程等。
衢州市首个“海绵公园”鹿鸣公园:高密度城市建筑中的“绿洲”
一场大雨过后,西区鹿鸣公园的“容颜”愈发清新葱茏,路面没有积水,久旱后的坑塘和天眼中的雨水充盈了起来,雨水或是滞蓄,或是经过层层渗透、过滤和通过植草沟的净化,慢排排入石梁溪……作为我市首个“海绵公园”,鹿鸣公园包含了众多“海绵”元素——原始坑塘、水沟,透水砺石路、硅砂滤水路、条石栈道、湿地沙洲,以及对园内植被进行了补充与梳理,在植被地下铺装砂石滤水层。这些原生态元素,营造出了一个会“呼吸”的公园。
鹿鸣公园由着名园林专家、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教授设计,以“城市生态公园”为主导理念。在整个设计建造过程中,公园遵循“最少扰动”原则,石梁溪流、河滩湿地、红砂裸岩、碧田郁林等生态基底保留完整,形成了自然野趣。
“鹿鸣公园展现了城市特色,体现了人文特征,改善了生态环境,得到了市民好评,也荣获了不少国际奖项。”市西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9月1日,鹿鸣公园获得2016年度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综合设计类荣誉奖,评委会评价道,鹿鸣公园是高密度城市建筑之中的一片“绿洲”,“这个项目可以使人们住在景观中”。
“钢筋水泥构建的城市里,鹿鸣公园不仅扮绿、扮美了城市,更是作为一块‘海绵’减轻了城市排水的压力,而且对地下水进行了有效补给,生态循环功能调节和利用了起来。”市西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公园绿道皆采用透水性铺装,透水砺石路、木头栈道、硅砂滤水路等,在保障下雨不湿鞋、小雪不打滑、冬天不结冰的情况下,路面底下还采用了蜂窝式多重结构滤水,雨水经过路面过滤后,或汇聚于坑塘,或排入水沟,水质得到了极大改善。同时,公园在建造之初就坚持最少干预的原则,最大限度保留了原有的景观塘、蓄水坑及水生植物,并加以整治及梳理,雨水汇聚于坑塘,经水生植物沉淀净化,逐渐渗透流入生态排水沟,起到了滞蓄、减速的作用。
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
“综合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雨水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70%以上面积达到目标要求。”根据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要求,《规划》明确了我市海绵城市的建设目标。
“随着中心城区的开发建设,农林用地逐渐变为建设用地,不透水地面比例增加,使得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减小,目前市区建成区大多数地块雨水径流控制率在40%左右。”市住建局公用处处长汪金根说,城市地表的不断硬化,使雨水无处渗透、分流,只能通过地下管网排出,单一的排水方式容易导致城市发生内涝。
2011年6月11日,衢州市即遭遇了一次强降水考验。当天,城区降雨量达218.5毫米,无论最大6小时、最大12小时,还是最大24小时雨量均创1953年以来最高值,河水倒灌造成城区多个小区和路段内涝积水严重,城区26个社区中,除了荷西苑、坊门街、县学街外,其余23个社区有不同程度进水。
防内涝,是建设“海绵城市”的主要目标之一,但不是惟一目标。今年8月,衢州市制定的《衢州市海绵城市建设指标体系(试行)》讨论稿,对衢州市海绵城市建设目标作了形象描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
“‘海绵城市’将为城市生态环境带来多重效益。”汪金根说,覆盖衢州市市区60%人口的海绵城市试点区域,首批安排了海绵城市相关项目45个,总投资约125亿元,海绵道路、海绵公园、海绵小区、海绵学校、海绵场馆、海绵广场、海绵河岸和海绵湿地等海绵城市“八大工程”大部分将在今年动工,预计2018年完成,建成后将提高城市雨水综合利用水平、延迟暴雨径流的峰值5分钟至15分钟,为城市在经济、社会、生态等多方面产生利好影响。
突出衢州特色”:让“海绵城市”融入和改变市民生活
“结合‘五水共治’和本地气候,衢州‘海绵城市’突出了自己特色,以净为主、兼顾排放。”汪金根说,衢州市城区大洪水的主要成因为梅雨、台风和热带风暴引发的暴雨,降雨主要集中在每年5月初到6月底——全年降水量最多、又最集中的时段,比起蓄水、用水,更迫切的是减轻强降雨带来的城市内涝压力,以及确保对全省人民做出的“一江清水送下游”承诺。
2017年至2018年,衢州市将投资7.48亿元,建设巨化西排湿地、坑西湿地、千塘畈湿地和鸡鸣湿地等4个海绵湿地项目。湿地的生态植被、湿地内水循环等措施对工业尾水、城市排水等起到净化作用,同时,也能为城市打造新的休闲景观带。西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海绵城市”建设中,西区突出了绿色生态理念。“西区在开发建设中,不断完善排水系统,提高绿地覆盖率,雨水得以渗透地下或分流入河,地面积水有所减少。纳入大量‘海绵城市’理念,比如多利用坑塘等自然地形,把盛水的‘碗’留着,或者在公园里特意做了一些植草沟,以保持水土和净化水质。”同时,在道路改造提升、学校建设等项目建设中也融入“海绵”元素,将开工建设的市第四实验学校采用了大量“海绵”技术,约占校园总面积五分之一的屋顶将预留储水设备,走廊阳台等地设置植物种植容器,发展立体绿化,校园内道路采用透水混凝土,广场铺装使用透水地砖,通过这些手段让“海绵城市”理念更好地融入和改变市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