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日上午,由中国(长沙)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会组委会主办、长沙市海绵城市生态产业联盟和湖南绿色发展研究院联合承办的首届长沙海绵城市论坛在美丽的山水洲城长沙召开。
上午9点,600多位与会嘉宾见证了中国第一个全产业链形式的海绵城市产业联盟正式揭牌成立。来自行内的专家对海绵城市建设中投融资、基础研究、生态产业、绿色金融等大家高度关注的话题进行演讲,现场感受海绵城市建设领域一系列专利技术和创新成果,了解海绵城市基础研究指引,掌握海绵城市建设动态。50多家投资机构和多家媒体记者对此关注。
2016年8月16日,经过长沙市科技局审查,长沙市民政局登记,长沙市海绵城市生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获准成立。该联盟由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分公司、湖南大学设计研究院、湖南科技信息研究所、湖南天泉生态草业工程有限公司、长沙赛恩斯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湖南垒土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七家单位发起成立,为海绵城市建设搭建了产学研用平台,这在国内城市中以产业联盟形式促进海绵城市建设属于开创之举。记者注意到,这七家联盟单位涵盖了金融、科技、规划、应用、材料等领域,由中国海绵城市倡导者、反城乡硬化运动发起人刘波担任联盟秘书长。
长沙市科技局党委书记、局长赵跃驷说,海绵城市建设将为长沙环境改善、绿色经济增长、社会发展方式和行为方式转型提供新的模式。他表示,建设生态海绵城市,符合长株潭城市群国家两型社会示范区的战略目标,是承载两型社会示范区的具体载体。
据其介绍,海绵城市的核心是实施低影响开发,减少地表径流,缓解城市内涝,调节城市生态。增强地下水补给并减少地下水需求,保证安全的地下水位,通过构建流域尺度的海绵体,能够有效实施雨洪控制和管理,实现生态水利、资源水利、人水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据悉,长沙市人民政府在2016年82号文件《长沙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方案》中提出明确要求:“全面启动海绵城市建设各项工作,将海绵城市建设贯穿建设领域全过程。到2018年基本建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示范项目,并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海绵城市地方技术、政策、标准体系。用5年左右时间,使我市城市建成区20%以上面积达到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建成区雨水径流综合控制效果明显、径流污染得到一定程度削减。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实现海绵城市建设区不低于70%的自然降雨量就地消纳和利用,初步将长沙市建设成为海绵城市。
长沙市海绵城市生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梁伟介绍,长沙集中了湖南大学、中南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农业大学、长沙理工大学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大学和研究机构。通过资源整合,长沙的基础研究能力足够应对海绵城市建设的需要。通过科技成果转化与市场化运用,完全可以构建产学研用全产业链平台,形成强劲的生态产业发展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