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进一步增强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有效削减雨水径流污染、促进雨水资源利用、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海绵城市离我们远吗?其实,不远。芳草园景观里广场和游道用的透水混凝土雨天无积水、不湿鞋;中心城区79个水体实施水环境综合治理,全面改变黑臭水体水质;连续多年的易涝点整治和泵站改造,提升城市排水能力……海绵城市建设,早已在我们身边。
记者26日从市住建委获悉,目前马鞍山市已编制完成《马鞍山市2016年-2020年海绵城市建设五年滚动规划》和《马鞍山市2016年度海绵城市建设计划》,为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排定了计划表。根据滚动规划,马鞍山市2016年-2020年将建设海绵城市项目49个,总投资约79.5亿元,其中2016年启动中心城区水环境治理等建设项目26个,总投资约49亿元。
而根据《马鞍山市关于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方案》,计划到2020年马鞍山市城市内涝积水点基本得到解决,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70%以上;至2030年,市区基本达到海绵城市建设标准要求,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70%。
“为打造海绵城市,不论是规划管控、理念更新,还是项目谋划,我们摸索前进,也不遗余力。”市住建委总工程师沈正表示,为进一步提升马鞍山市海绵城市建设相关人员的认识和素质,马鞍山市还积极邀请专家对建设海绵城市的重点内容、建设模式和技术路径进行讲解和分析,增强马鞍山市海绵城市在规划、实施和运行三个阶段的技术水平。
据悉,当前马鞍山市不断创新城市雨水管理理念,在雨水少排、慢排的基础上最大限度进行利用,统筹解决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和水生态问题;规划引领、系统布局,在城市各层级水系统、园林绿化、道路交通等专项规划中落实海绵城市建设、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的内容,明确建设的目标、策略和建设时序;同时,积极申报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在有条件的地方优先推行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和技术,并结合马鞍山市生态条件,突出原生态保护,因地制宜选择渗、滞、蓄、净、用、排等多重措施,科学选用下沉式绿地、植草沟、雨水湿地、透水铺装、多功能调蓄等低影响开发设施及其组合系统,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为加快“海绵城市”项目建设,马鞍山市创新举措,在条件允许情况下采取PPP等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加大城市河道水系整治力度,以项目带动环保产业发展,加快形成本市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能环保企业和产品。同时,建立海绵城市项目储备,跟踪项目进展,建立月报制度,确保项目进一步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