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面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从中央到地方都倾注了巨大的精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急功近利的做法也日益暴露,需要警惕。记者在中部省份的调研中发现,各地在减排标准的制定、减排工作的执行、治污手段的应用等各关键环节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简单化、“一刀切”的现象,环境保护工作投入巨大、效果有限。
关闭全县工厂仍完不成任务?减排总量背后的“糊涂账”
一些地方减排工作中,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减排基数统计最初就是一笔谁也说不清的糊涂账。目前江西南部某县就面临一场考验:二氧化硫减排要达标,即使关掉了全县所有的工厂也无法实现。而造成这个尴尬困境的就是2005年上报的数字“太大了”。
江西抚州市环保局局长袁任民说,目前各地减排标准制定依据的排放量基数是2005年进行的全国环境统计所得的数据,而在2005年,中西部很多县、市还都没有成立环保局,有的虽然刚刚成立了环保机构,但是并不具备进行科学统计污染物排放量的能力,各地报上的数据往往是出于不同的现实需要,随意性极大。有的地区为了给工业发展留足空间,报的数字很小,以现在的标准规范其减排量几乎无法对他们的污染进行有效的限制;而更多的地区为了争取治污补贴,则将数字报的很大,以现在的标准规范,完成减排目标几乎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江西省环保局有关领导告诉记者,2005年江西各个县市上报的污染物数据大小不一,相差极其悬殊,有的是天文数字,有的则小到不可思议。一些城市上报的COD排放量很大,因此在标准设定后非常容易就完成了自己的减排任务。而一些城市当初的数据统计偏小,后期减排压力非常大。九江市环保局副局长时小波告诉记者,根据2005年九江市上报的COD排放基数,再累计之后每年的新增量,九江市的减排任务非常重。2008考核年度已经过半,但九江全市得到国家认定的COD减排量还不足今年任务指标的一半。如何完成任务成了最让人头痛的事。
减排基数统计的随意影响到减排标准设定的科学性。采访中,几乎所有基层环保部门都希望刚刚进行完的全国污染源普查能够尽快形成成果,并成为制定减排标准的新依据。
污水里还要参污水?“数字减排”背后的隐忧
在数字上尽快“达标”成为摆在各地方政府面前的首要任务,在一些地方节能减排也逐渐被异化为简单的“数字减排”。
在这种“数字减排”的指导思想下,许多地区为了既实现数字达标,又保证经济发展,开始在减排的数字结构上下工夫。以COD的减排为例:为了保证工业发展的需要,很多地区在削减COD排放时,重点开始发掘城市生活污水的“潜力”。
采访中湖北、江西等地一些环保负责人就明确告诉记者,目前各地约20%的COD排放量来自工业,其余约80%全都来自于生活污水。要维持地方经济发展,工业污水COD排放量已经很难有可以压缩的空间,只能调整减排结构,压缩生活污水的COD排放量。大规模兴建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力求通过大幅压缩生活污水的COD排放量为工业污水排放留出空间。
何纪力认为,这样做,排放总量在短期内固然可以达到要求,但是与生活污水相比,含有重金属、化学残留物等剧毒成分的工业污水对环境的破坏更加持久、剧烈。虽然总量下降,但工业污水在排放结构中不断增加的比例,势必对我国环境保护产生极为深远的负面影响,过分依赖结构减排实现数字达标,结果很可能是偏离了节能减排的初衷。
由于我国南北方水资源及降水量分布不均,在制定生活污水处理的基数和计算方式时也采取了不同的标准。根据现行的标准,北方地区每人每天的COD排放量为70克,南方地区为90克。南北方生活污水COD的排放总量就是用这个基数除以每人每天的用水量,再乘以当地的人口数量以及天数得出的。
九江环保局污染控制科科长胡纪仁告诉记者,由于南方雨水多,大多数城市雨污分离设施不齐备,再加上南方许多城市化粪池的自处理作用,使得进入污水处理厂的污水所含有的污染物浓度相对偏低。每人每天的COD排放其实远远无法达到预估的90克的量,而用水量则大大超过预估的160升。分子小于预估的水平,分母大于预估的水平,两相对应,南方地区生活污水的COD排放实际上是被高估了。很多进入污水处理厂污水的污染物浓度甚至无法达到污水处理的基本标准,同样1吨污水在经过处理后其COD的削减量相当有限。目前,每吨污水COD削减量,江西在全国排倒数二,倒数第一是海南。
单位体积污水COD削减量低,再加上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有限,要想实现排放的总量控制,除了多建污水处理厂,或是提高现有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单位处理量外,几乎没有更好、更快的办法。
在这种情况下,与胡纪仁一样的许多基层环保工作人员都担心,随着减排压力不断增加,许多地区的污水处理厂可能会出现在进水口处人为添加污水,以增加进、出水口间COD差值的方式,虚报COD削减总量。何纪力说,以前为了应付检查,某些地方在污水厂的出水口放清水,以后为了达标,难保不会出现在进水口放污水的情况。(记者:罗宇凡 郭远明 魏梦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