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正面临着农村环境污染的“短板”考验。
为此,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到去年底,全省已有6018个行政村全面开展了环境综合整治。今年,省环保厅把农村环境保护作为全年“四大攻坚战”之一。
“但农村环保仍然严重滞后,已成为我省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其中最突出的是生活垃圾和生活水污染。”据省环保厅自然保护处副处长介绍,全省农村每年产生生活垃圾约1200万吨,相当一部分生活垃圾未经无害化处置;每年产生生活污水10多亿吨,收集处理率较低;一些地方农村环境存在着脏、乱、差现象。
此外,农业面源污染也较突出,农村的工业污染不容忽视,一些地区还出现了污染企业向农村转移的趋势。
和城市环保相比,农村环保面临的难题更多。
首先是点多、面广、污染来源复杂,其次是农村环保法律法规和制度不健全,监管力量也十分薄弱,而最关键的是没有钱。据测算,一个中等规模的县(市)要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四级转运处理,一年就需投入4300万元。目前全省1055个乡镇中,已建或在建的污水处理厂仅166个。
决不能让农村环保成为江苏奔小康的“短板”!记者近日采访了解到,近年来,江苏省各地农村因地制宜,探索出了许多治污新路。他们的做法和经验,给人启示多多。
【创新一】生态湿地:污水进,清水出
镜头:8月23日下午,常州武进区雪堰镇雅浦村村口生态湿地里,芦苇摇曳、荷叶连天。村支书卢小云指着远处的农田说,人工湿地的日处理污水量为30吨,全村的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后,都用于灌溉了,生活污水基本零排放。
雅浦村位于太湖之滨,现有1400多居民。过去,牲畜圈、厕所污水横流。今年初,该村投入130万元修建了近2000平方米的人工湿地,利用太阳能发电将全村的生活污水集中到人工湿地处理,村里每年只需投入5000多元的管理费。
据专家介绍,人工湿地是一种生态治污技术。污水进入湿地后,一部分物质会吸附在植物床上形成微生物层,并以此来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经过湿地处理的水还可以用来浇灌等,达到了“双赢”。
【创新二】 以企带村:破解资金瓶颈
镜头:走进阳光集团投资整修的新桥镇新桥村,清清的河水静静地流,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美景。
“农村环保难,难在没有钱。”记者采访了解到,江阴、姜堰等地积极探索以工促农、以企带村联动发展的新机制,寻找破解资金紧缺的途径。
如武进区开展了“千企联百村、共建新农村”活动,截至今年7月底,全区已有1680家企业与288个村结对,协议共建资金达2.53亿元。“我们村的共建资金有100多万元。” 下转A5版
上接A1版 武进区雪堰镇雪东村村支书管立新告诉记者。在该村的农民休闲广场上,67岁的徐大爷高兴地说:“以前这里垃圾到处乱堆,臭气熏天。村里花钱整治,没要我们出一分钱。现在环境好了,一到晚上,村里人都到这跳舞呢。”
【创新三】生态治污:引领农村环保
镜头:村里生态砖铺路,农户庭院树木滴翠,大型养殖基地里整洁干净……走进生态明珠“全球500佳”的姜堰市河横村,仿佛走进了一个生态大花园。#p#分页标题#e#
村支书张吉韬告诉记者,村里实行社区化管理,集中处理生活垃圾,利用无动力污水处理系统处理农村生活污水。今年年初,村又投资300万元,为观光休闲区内200多户村民建立沼气池,牲畜粪便、作物秸秆连同路边杂草被投入沼气池,用产生的沼气烧水、煮饭和照明。
“这是20年后新农村的版本!”有关专家认为,河横村走出了一条“生态”引领环保的新路。
【创新四】“三驾马车”:环保监管延伸到村
镜头:江阴周庄镇环保大楼上,“周庄镇环保分局”、“周庄镇环保所”两块牌子悬挂左右。
副镇长那叶青介绍说,周庄镇是个工业重镇,有企业1470家,重点排污企业147家。面对环境空间狭小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周庄构建了环保机构的“三驾马车”。首先成立了环保分局,配备了6名专职干部;又成立了列入镇政府序列的周庄镇环保管理所,12名专职人员,实行村级环保分片管理;接着在全镇15个村和1个涉农街道设立村级环保办公室,成为江苏省首个村村设立环保机构的乡镇。
“三驾马车”齐头并进,把环境监管的触角延伸到了镇、村的各个角落。一些未批先建的作坊式项目刚破土动工,就被及时制止。江阴市环保局副局长颜新澄说,周庄镇的这一机制创新,为解决农村环保监管人力不足等难题提供了借鉴。 (宋金萍 姜晓晓 朱玉文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