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政府新闻发言人文天平2月19日表示,在完成175米试验性蓄水后,三峡库区水质稳定并有所改善。 在重庆市政府月度自主新闻发布会上,文天平说,2008年长江、嘉陵江和乌江重庆段各监测断面水质均满足Ⅲ类水质标准,其中满足Ⅰ、Ⅱ类水质断面比例已经达到90.5%;而国控饮用水源地和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中,水质满足水域功能要求的断面比例均为100%。 在19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文天平表示,重庆近年来已采取了多项措施,以加强对三峡库区水质的保护。据统计,到2008年底,重庆全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处理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超过了72%和78%,三峡库区无害处理率则已分别达到83%和92%。 此外,重庆还对1008户工业企业实施破产关闭和资产重组;清理打捞和转运处置漂浮垃圾50余万吨;对30马力以上的运输船舶,配有油水分离设备和污油储存装置,有600多艘船舶安装了一体化生化处理装置;禁止销售和使用含磷洗涤剂,每年减少1800吨磷进入水体。 不过,三峡工程自2003年6月开始蓄水后,虽然长江干流水质总体保持稳定,部分支流回水区却时有 “水华”现象(指水体富营养化,产生大量藻类)发生,特别是每年早春季节,气温升高带动藻类迅速生长,“水华”现象在巫山、万州、开县、丰都等七个区县发生频率很高。 根据重庆市政协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委员的调研材料,截至2007年5月,在三峡库区重庆段已有15条一级支流回水区发生“水华”60余次,发生频率高的有大宁河(八次)、神女溪(六次)、抱龙河(七次)、草堂河(六次)等河流,集中在巫山、奉节、云阳三个县境内。 一位重庆市政协人士向《财经》记者表示,调查发现“水华”现象有随着水位升高发生规模扩大、频率增加、持续时间延长、并向上游扩张的趋势。而今年情况如何,还需要看3月后的情况,因为在每年3月至5月三峡库区的水温、光照和热环境,有利藻类的生存,易导致“水华”产生。 根据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的要求,在试验性蓄水完成后,三峡水库水位随即开始平稳下降,逐步进入消落期,在6月10日主汛期来临前,降至防洪限制水位145米,而随着蓄水量的减少和藻类易生季节来临,控制“水华”产生,保障水体安全和避免地质灾害产生就显得异常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