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居住在中国西南省份四川的学生孙尧来说,水不仅是一种必需品,更是一个朝夕相处的伙伴。他已经在长江——中国最长的河流和世界第三长河流——的支流“白草河”畔生活了12年。
白草河位于长江上游,为四川省北川县片口镇的6600多名居民提供饮用水。但是,被当地人称为“母亲河”的白草河在过去20年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镇上40多岁的居民曾文俊回忆说,20世纪80年代,“白草河清澈见底,这条河的特产‘清波鱼’味道鲜美,不次于雅安鱼,但现在已经绝迹了”。
这条长达10多公里的河流两岸堆积的臭气熏天的“垃圾山”让孙尧感到不安。垃圾堆里有各种各样的杂物:泡沫塑料、纸杯、剩饭菜、医用针头和针管、塑料袋。私人金矿和采砂场倾倒的废水也让白草河的水质日益恶化。
四川绵阳师范学院的生态学教授傅之屏说,长江上游的1000多个乡镇给沿江的支流带来了大量垃圾,这直接对长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挑战。
长江流域出产中国40%的粮食、三分之一的棉花、48%的淡水鱼,同时其工业总产值占到全国的40%。然而,由中国非政府组织“香格里拉可持续社区学会”提供的数字显示,中国的污染有60%发生在长江流域。
2008年春,孙尧和傅之屏都参加了“携手保护生命之河——长江”项目,它是“国际水学校”项目(同时还包括埃及的尼罗河和印度的恒河)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的这个项目由香格里拉可持续学会负责执行,并由中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其伙伴成员。目前,项目覆盖了四川省以及邻近的云南省、青海省以及位于长江入海口的上海市的27所学校的超过5万名中小学生。
在科技辅导教师唐明的指导下,孙尧和片口镇中心小学的同学们第一次学着用量筒和试纸测量水质。初步的测试结果证实了他们的担心:白草河下游的PH值为5.8(酸性),混浊度为4级,这表明河水的污染程度已经令人担忧。
在片口镇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查之后,孙尧和他的同学们提出了一个书面方案,希望将镇子上两条主要街道的15个垃圾桶重新进行布局,并建立一个垃圾填埋场。
让他们感到惊喜的是,镇政府同意了他们的建议,而且一个以植物生态湿地为基础的污水处理厂也在酝酿之中。
做过14年环境教育的傅之屏说:“这个项目为生活在长江支流周边的居民提供了一个有效参与环保的平台,而且还为扭转传统应试教育、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做出了示范。”
长江水学校还走出了校园,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现实紧密结合在一起。例如,项目所在的迪庆藏族自治州东竹林寺的喇嘛们就受到邀请,通过讲授自然和人类和谐的宗教教义参与水环境保护。
香格里拉可持续学会的项目协调官员多杰才旦说:“这个项目的价值在于社区的广泛参与和紧密联结,而不是以往常见的局部治理环境污染。我们鼓励在实践中学习,从而推动公众长期参与环保。”
2009年,这个项目将扩展到极度缺水的中国首都北京。除了在雅鲁藏布江沿岸开展的“青藏高原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项目,香格里拉可持续学会还计划把水学校项目的经验移植到中国的第二大河流黄河的保护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