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到城里看“海”成为蹿红于网络世界的段子,其描述是这样一种现状:一场大雨过后,城中积水遍地,给人们的出行带来极大困扰。“城中看海”的自嘲背后,映射出城市排水系统建设完善工作的滞后。
城市内涝问题早已有之,但真正进入主流公众视野并引发极大关注的事件,当属2012年的“北京7.21”特大暴雨。那次事件直接造成了79人死亡,导致的经济损失高达上百亿元。这次内涝给所有人敲了一记警钟:城市内涝的危害早已超出了影响市容市貌的范畴,已经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直接威胁。
亡羊补牢,犹未晚也。以北京“7.21”内涝事件为契机,各级政府开始把“矛头”指向了内涝事件中的“失职者”——城市排水系统。2013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发布,其中着重提到要建设较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防洪工程体系;同年,《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出台,提出防治城镇水污染和内涝灾害……一系列关于“防止城市内涝,建设排水系统”的政府顶层设计纷至沓来。
然而,事实是检验工作成效的标准。在政府和公众对“城市内涝”危害高度重视的今天,“城市内涝”时隐时现,以今年为例,仅在6月份,就有湖北省荆门市、福建省三明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等遭受严重内涝。伴随内涝而来的依旧是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根据应急管理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仅南方最近此轮暴雨导致的城市内涝,已造成8省614万人受灾,88人死亡、17人失踪。这一系列数字不可谓不触目惊心!
显然,治理城市内涝工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各地欠排水系统的历史旧账仍未还清。那么,困难到底在哪里?
不得不承认,整治城市排水系统的工作绝非旦夕之功。一方面,随着各地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地表之下的基础设施越来越多,如地铁通道、地下车库、各种管道等等。由于当初建设规划时没有充分考虑到给排水系统留下“生存空间”,经过日积月累的建设,繁复的地下设施给开发建设或者完善排水系统增加了难度。另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在完善地下排水系统工作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缺位。个别政府不愿意或难以承担完善排水系统所需的财政费用,考虑到城市内涝具有偶发性,部分相关部门难免起了“赌一把”的心思:哪有那么巧,暴雨哪能年年都碰上?
其实,在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上,政府责无旁贷,是最重要的参与者。因为,排水系统的建设具有较强的公益性,很难像房地产开发那样引入市场主体。同时,大量的地下基础增加了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难度,一旦施工方误伤其他地下设施如地铁、管道等,会带来额外的困扰。而有关地下基础设施的全面资料都掌握在政府手中。从基础设施信息安全的角度出发,也不宜完全让市场主体负责排水系统的建设完善工作。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治理城市内涝是一项持久战,政府则是其中的主力军。治涝工作千头万绪,但想真正杜绝“城里看海”现象的不断上演,就得从还清欠城市排水系统的历史旧账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