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电 厦门水务集团公司与华中科技大学联合研制出利用城市生活污水污泥生产生物有机肥的新技术,该新技术不仅解决以填埋或焚烧等方式处理污泥造成的二次污染问题,还以低廉成本生产符合农业部标准的生物有机肥。专家认为,该新技术推广将促进污泥减量化、无害化及资源化利用的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同时,政府对相关企业应给予政策优惠,有机肥的市场推广也需政府扶持。
厦门水务集团公司教授级高工谢小青介绍,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产生的大量污泥处理问题日益严峻,污泥中富含有机物质,易腐化恶臭,孳生蚊蝇,污染环境。目前,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泥多为填埋或焚烧,填埋污泥大量占地,加上填埋场防渗漏等级低,易污染地表水、地下水。焚烧污泥成本高,在厦门焚烧1吨污水厂污泥的花费要1000元,焚烧中产生的有毒气体易污染空气。尽快解决当前城市污泥出路的困境,以经济又环保的方式取代现有的简单、粗放处理方式迫在眉睫。
厦门水务集团公司与华中科技大学合作开展城市污泥减量化、无害化及资源化技术攻关的科研成果于2006年12月通过厦门市科技局专家组鉴定。其技术核心是利用磷酸溶解性材料和重金属钝化材料固定污泥中有害的微量重金属,添加茶叶渣等有机物,经过严密的工艺处理,把重金属变成不可溶解的碳酸盐,防止重金属进入食物链;然后发酵反应12至15天,有效杀灭污泥中的病原微生物和蛔虫卵;再通过污泥翻堆机翻堆高效去除水分,加入有益微生物菌群,平衡活化养分,污泥就转化成了生物有机肥。
经国家城市排水监测网厦门站及福建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检测,同安污泥制肥厂的成品有机肥肥效指标和重金属指标完全符合农业部颁发的行业有机肥NY525-2002标准。
2008年2月,厦门夏商农产品集团蔬菜出口基地通过种植水叶菜对该有机肥肥效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产量同比其他有机肥增加约21%,检验结果达到GB18406.1-2001《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蔬菜安全要求》。
实验还表明,施用污水污泥生产的生物有机肥提高了土壤活性,有效修复因长期施用无机肥而造成土壤的板结硬化;利于农作物的吸收和营养的均衡,活性菌群大大促进土壤中残留的氮、磷、钾等养分的有效释放。
2006年以来,厦门水务集团公司在厦门市同安区污水处理厂开展污泥生产化肥的研究、小试、中试,并于2008年7月正式建成同安污泥制肥厂。该厂占地面积为1.3万平方米,总投资1580万元,设计年产有机肥1万吨。目前,该厂每天可将100吨污水污泥转化为成品有机肥,每吨污泥扣除处理和生产成本可实现利润200元左右。
厦门市现有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均处理污水量近60万立方米,每天产生湿污泥约500吨,污泥处理以填埋为主,污泥填埋后发生渗漏污染水源的问题比较突出。厦门水务集团公司正计划利用该新技术在厦门海沧区新建一座日处理规模为200吨的污泥制有机肥厂。该有机肥厂设计规模为年处理污泥8万吨,建成后厦门全市近一半左右的城市生活污水污泥将能得到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
厦门市环保局对海沧污泥制有机肥厂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认为,该厂的建设不但能够有效解决当前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的困境,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同时将在污泥处理方面起到重要的示范效应,带动全社会行业发展,项目建设是可行的。
福建省建设厅副厅长翁玉耀高级工程师表示,截至目前,福建省已建成46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规模259万吨,每天产生污泥1000多吨,到2010年,福建省每个县(市)将建成一座以上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383万吨,每天将产生污泥2000多吨,污泥如何处置已成为一个重大课题。厦门水务集团的新技术与污泥填埋或焚烧处理方法相比优势明显,为城市生活污水污泥处理走一条循环经济道路提供了良好的产业示范。
为推广污水污泥生产化肥新技术,促进污泥减量化、无害化及资源化利用的循环经济产业发展,中国水协高级工程师李胜海等专家建议:
第一,各地在污水厂污泥处置问题上已刻不容缓,行政主管部门要提高认识,把污泥处置作为节能减排和污水产业化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政府应给予相关企业在建设用地方面快捷审批等优惠政策。
第二,污泥制肥项目建设与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进行捆绑规划,避免重复建设,节省规划成本。污泥制肥厂日常运营应享受与污水处理厂相同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快新技术推广应用,尽快发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
第三,尽快制定污水污泥生产成品肥料的相关质量标准,加强监控污水厂脱水污泥泥质和成品肥肥效及重金属含量,做好产品质量检测把关。同时,建立健全污染源监督机制,密切与环保部门配合,严密监督工业企业废水排放水质尤其是重金属浓度,从而从源头上削减这种新有机肥的重金属浓度。
第四,政府部门帮助企业做好产品宣传,使社会接受认可污泥有机肥产品,拓宽污泥肥料产品市场,保障整个产业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