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行业信息 | 国外行业信息 | 国内政策 | 行业技术 | 企业动态 | 展会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技术 > 回收养殖废水改善渤海水质
回收养殖废水改善渤海水质
发布日期:2009/6/12 14:21:04

 

  本文介绍了我国渤海渔业资源和渔业水域生态环境问题。渤海渔业资源严重衰退,濒临枯竭的边缘。渤海水域物种数量不断减少,近岸海域污染严重,渤海环境状况已经向人们亮出了红色信号。实施养殖“废”水处理排放和回收利用,开展生态合理的养殖模式,改变生产方式推行生态养殖已是刻不容缓。


  世界性的海洋渔业资源与环境保护,已经向法制化轨道迈进,世界各海洋国家对海洋开发利用十分重视。各国在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时,对环境容纳量,最大充许放流量,以及合理养殖密度和养殖量,都有一定的要求。一些发达国家,不仅对工业和生活废水的排放严格控制,对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也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加以限制。值得我国借鉴处有以下几点:一是控制养殖面积发展;二是严格控制池水排放,制定养殖业废水排放标准,废水经处理后排放,禁止直接性排放,减少养殖池水对公共水域的污染。


  近年来,我国在海洋渔业资源和渔业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颁布了《渔业法》《海洋环境保护法》,实施了有关的行动计划等相关的法规文件,这些对海洋资源的保护与恢复,生态环境的治理与改善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但是,近年来,我国渤海渔业资源和渔业水域生态环境问题仍然受到各方关注。受各方面因素影响,渤海渔业资源已经严重衰退,濒临枯竭的边缘。渤海水域物种数量不断减少,近岸海域污染严重,赤潮灾害频繁发生,加之人工养殖病害繁多,流行成灾,渤海环境状况已经向人们亮出了红色信号。


  渤海是我国惟一的内海,与外部海域的联接呈瓶颈状,水交换性能差。据悉,渤海资源衰退和水域环境日益恶化的原因之一是沿海对虾养殖大规模超负荷地开发而造成大量的废水排放所导致的结果。


  据资料显示,沿海养殖本身造成的过渡开发目前已覆盖整个渤海沿岸。由于大多数养殖户养殖技术水平低,同时未顾及虾池的条件状况和外部自然水质环境的负载能力,在养殖过程中高密度放苗,过多投饵,大量水交换,最终因投入大、产出低而导致虾病流行传播,恶性循环,经济损失十分惨重。同时,这种生产方式也使得渤海沿岸对虾养殖业长期在低谷中徘徊。


  更严重的后果是不规范的对虾养殖、大量的水交换、含有过量有机物的富营养化的废水(残饵、粪便、生物尸体等)年复一年地排入渤海近岸,这必然造成自然水域环境的恶化,病害随水传播,使渤海有限的自净能力失调。


  当前,人工养殖系统与自然环境的平衡已达极限,而养殖的水交换却加重了养殖用水的污染,水质严重下降,形成恶性循环,导致虾病泛滥成灾。


  针对渤海渔业水质状况和养虾病害频发的现实,改变生产方式推行生态养殖已是刻不容缓。笔者认为,当前应在养殖户中大力推行以养殖容量为内容的生态养殖模式,按照养殖容量要求,适宜的放苗密度,合理搭配品种,充分利用天然饵料,解决用药防病、大量水交换的弊端,保持养殖水质的良好状态。这种生态养殖的经营,具有投资小,回报效益高的特点,是一种由产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的生产方式的转变,是今后水产养殖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渤海水域实施养殖"废"水处理排放和回收利用,开展生态合理的养殖模式,克服和减少对环境有影响的生产方式,改善渤海海域的环境质量,将会确保整个水产业向健康的轨道迈进。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电话:010-88372272 E-mail:1915838305@qq.com
最新资讯
增强气候韧性,城市的关注点在哪里?——专
贵阳市中心地下32米处,有这样一座再生水
德州市政联合德城区城管开展排水系统集中整
多水源联合调度!引黄济青工程实现“三水四
深规院:助力海绵城市建设,充分发挥带头示
贵州黔南:减污染 加生态 “小黄河”变身
广东美丽河湖优秀案例评选出炉!你身边的河
合肥市市级公共排水设施移交工作正式启动
绵阳市委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水环境整治提升和
到今年底重庆海绵城市达标面积将超800平
热点资讯排行
1阳泉市财政局下达省级补助资金 支持城镇排
2中国一冶城建公司海绵城市专利技术获奖
3湖北两校携手推出黑臭水体治理利器
4服务“全域海绵” 赋能城市之美——亚井雨
5新型聚合物检测方法在防治水污染中的应用
6告别“开膛破肚”,排水管网“微创术”了解
7“数字巢湖”让流域水污染“标本兼治
8临沂市“黑臭河水体源头治理一体化污水处理
9美国未来20年将在污水基础设施上花费27
10跨界布局水环境治理!隧道股份环境集团揭牌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Copyright © 2000-2022 www.c-wat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水工业网互联网站 经营证许可证编号:京ICP备202203225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2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