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翠湖湿地”是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批准的国家级城市湿地之一,这里使用“集成水路污水处理技术”对进入湿地的污水进行治理,其重要原料是二氧化碳。
该项技术的发明人是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许靖华。许靖华1927年出生,1948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地质系。他曾任国际沉积学会主席、国际海洋地质学委
员会主席、国际海洋学委员会执行委员会理事、欧洲地球物理协会首任会长,现为美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和地中海国家科学院院士。
许靖华针对目前中国河湖污染情况发明的“集成水路污水处理技术”被认为是一种全新意义上的水处理技术。区别于其他的污水处理思路,许靖华当时的想法是:有没有可能以废治废?如果让二氧化碳与污水结盟,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把二氧化碳融入水中并促其酸化,可以降低水的PH值,这样就从根本上抑制了不适宜弱酸环境的蓝藻、绿藻等污染藻类的生长,促进适宜弱酸环境的硅藻生长。硅藻在生长过程中既能够净化污水,又是鱼虾的饵料,有利于发展生态渔业产业链。当然,光这样水质还不够好,应该再加一道水转换器装置,加快污水过滤流速,在高水力负荷下过滤、吸附掉水中剩余的少量污染物。最终,水重新成为好水,而二氧化碳也被藻类和鱼类“固化”了。
许靖华认为,这项技术特别适用于城市污水和废气的综合治理。循环经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将废物、废气循环利用。当前被指定为全球气候变化“罪魁祸首”的二氧化碳,完全可以用来处理污水,做生物燃料的“生产原料”。
二氧化碳与污水结盟好处多多。许靖华说:“假如这个技术可行,估计需要大量二氧化碳。如果专门购买二氧化碳来治理污水,目前瓶装的二氧化碳大概50元钱一瓶,治理整个太湖就需要花许多钱去购买二氧化碳。世界每年燃烧化石能源排放的巨量二氧化碳给大气环境带来很大压力,如果把这些二氧化碳搜集起来,养适合酸性环境生长的硅藻,用硅藻做生物燃料,就能变废为宝,循环利用了。我建议,像建设废水管道一样,城市也应该建设废气网道——这样,废气与污水就容易结盟造福环境了。”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藻类能变成人类所需要的燃料?许靖华解释说,因为藻类的主要成分是碳、氢,还有氮、磷等,其中氢从水里来,碳从空气中来,而氮和磷从废水中来。“有些国家用大豆、玉米等农作物制造生物燃料,一度导致世界粮食紧缺,粮价飞涨;有些地方用木本植物制造生物燃料,又会导致生物多样性衰退。如果用藻类制造生物燃料,价钱比黄豆、玉米低得多,含油量高,品质也很好;而且由于它是几种废弃物‘合成’的产品,产量可以源源不断。”
现在,通过使用许靖华的污水处理技术,北京稻香湖景酒店每天处理污水400-500吨,北京翠湖湿地公园每天处理污水600-800吨,东莞示范工程每天处理污水1000吨。
许靖华还利用这一专利技术承担了国家3项科研项目,即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专题课题“集成水路循环污水处理技术研究”、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集成水路生态系统控制水体藻类污染示范工程”以及“饮用水中亚硝酸盐污染与癌症肿瘤的关系及其预防控制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