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蓝水清是每一个现代城市追求的目标,在南京,为了让城市的水体更加清澈,植物法、气泡法、填料法……多种“治污方式”也让人开了眼界。
那么,这些方法对于实际净化效果究竟如何呢?昨天,记者来到部分试点工程一探究竟。
气泡治污
神奇气泡驱逐“臭味”
现状:河水明显干净了不少
一句话评价:纳米气泡太神奇,但800米河段投资320万太贵了
在河道埋入“气泡机”,利用产生的气泡降解污染物,净化水质,这是一个多月前龙江里圩河采用的新型手段。龙江龙凤花园门前的这条里圩河,一直以来因为黑臭使得居住在附近的居民苦不堪言。
但是昨天记者前往现场却发现,河水明显干净了不少,水面上还有水生植物辅助净化,臭味也闻不到了。鼓楼区环保局工作人员介绍说,这条河的治理主要是采用了气泡法,在水底埋入一个个小如盒子般的气泡机。就是在一个负压的环境下让气体高度分散到水里,形成气泡。而这些气泡在水里可以自由“翱翔”,一会儿上升,一会儿下降,如此反复,直到破灭。“在这个过程中,气泡会与水中的污染物发生化学反应和黏附作用,上升的过程是在分解,而下沉过程是在和其他物质结合。”最终形成产物——二氧化碳、水和氮气等。
不过,与一般增氧泵不同的是,这种气泡非常小,肉眼根本看不见,它们只能用微米和纳米来衡量。
据了解,这种在河道埋入气泡机的环保新技术在浙江、太原等地已试点一段时间。一般很臭很黑的河道,大概7天到10天臭味可以完全消失,20天到30天后水会从黑色变成绿色。而这种微纳气泡机每个造价20万元,一般50米左右需要埋入一个,拿里圩河来说,800米的试验段总投资在320万元左右,但在南京效果如何,还要拭目以待。
植物治污
水生植物2/3枯萎
现状:净化试验“自生自灭”
一句话评价:景观效果>治污效果
2005年内秦淮河复成河—大中桥段的“植物治污”至今让人印象深刻,一组组呈五星状排列的水生植物群漂浮在河面上,鸢尾草、美人蕉、水竹等植物也将河面装得绿意盎然。
但与早几年布满河道两侧的景象相比,昨天记者在大中桥却发现,如今河面近2/3植物已经枯萎。残落的叶子飘在河面,看上去很是刺眼。
记者获悉,这是有关单位为改善河道环境作为“净水试点”放养在大中桥里的。但是,从2007年开始,由于承包方的原因,这些“净水”工程已无人养护。时隔两年,除了河道工来清理垃圾外,这些水生植物也是“自生自灭”,无人看管。原来整齐的种植篮已是东倒西歪。
附近居民说,刚开始还觉得这里的净化试点挺好的,但现在看来,净化试验并未达到预期效果。现场已经枯萎的水生植物不仅起不到净化河水的作用,反而影响内秦淮河水质。
那么这些植物对于秦淮河水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南京师范大学的湿地专家表示,不管这些植物对于吸附氮、磷的作用究竟有多大,不可否认的是:它的治污效果远不及景观效果。“‘植物净水法’只是手段之一,要让水体变清,还需要其他治理方式。”目前,内秦淮河水质基本还是依靠冲洗来维持。
石头治污
曾是净化小样板,6米石头生态河床让水变清
现状:不美观已被拆除
一句话评价:虽然治污效果好,但是体积太庞大
黑黑的污水经过大卵石、中卵石、小卵石组成的生态河床处理后就清澈不少。2005年,白鹭洲公园里河海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陈鸣钊自筹12万元资金创建了一个秦淮河水净化系统小样板。
当年,记者在现场看到,河岸边上有一个倒丁字形的净化系统,高达6米,由15层密封的生态床组成。而每层生态床里放上的都是一些表面粗糙的填料,水在其中要经过大卵石、中卵石、小卵石,最后流经粗沙、细沙层层净化后排出。当污水经过这些填料,原水中的微生物就会附着在填料的粗糙表面,在生物载体上逐渐形成菌群生物膜,利用生物膜的新陈代谢作用吸附、消化、分解污水中的有机和无机污染物,这样出来的水就干净了。
不过,记者昨天再次前往白鹭洲探访时却发现,该净化设备已悄然无影,不知所终。电话采访中,陈教授告诉记者,因为白鹭洲公园改造,生态河床体积太大,与景点整体风格不符,已经被拆除了。记者 薛玲 王娟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