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8日进行的《2017上海民生访谈》中,上海市水务局局长白廷辉表示,上海推进“河长制”治河,是为了实现河“长治”的目标,落实责任,严格问责,水岸同治,走出“反复治、治反复”的怪圈。
上海“河长制”治河,突出水资源的管理和水环境的治理,结合城乡中小河道的整治,特别是针对居民反映较为强烈的近郊和远郊河道的现状,加大治理力度。对于一些市民家门口的景观河,市民的期望是“水里要有鱼”。据白廷辉介绍,上海利用卫星遥感和光谱分析等现代技术手段,对全市中小河道进行了全面的排摸,把居民宅前屋后看得到的水系都梳理出来了。
据统计,经过3个批次,上海先后排摸出黑臭河道共计1864条段、1756公里,基本实现了河道治理目标的“全覆盖”。目前,首批471条段黑臭河道,到今年一季度开工率已达99%,河道两岸的整治和拆违也已完成了90%左右,一些污染源的去除,正在平稳有序地开展。
以往治河,常常会出现一个“反复治、治反复”的怪圈,水污染难以根治,容易出现污染“回潮”。对此,白廷辉表示,此次上海在“河长制”治河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河道的长效管理机制建立好,真正发挥作用,做到河“长治”。
河“长治”的最难点、同时也是第一关键点,就是“水岸同治”,岸上的问题首先要解决。白廷辉说,河道治理,可以使用一些生态修复的相关措施,“但是坦率来说,从治水层面而言,这还是一个辅助措施”。要治本的话,必须控源截污,这是最大的难点,也是必须要做的“第一位工作”。目前,在控源截污方面,上海除了正在大力推进对违法建筑、违法经营等的整治之外,还在加大截污纳管、污水管网改造、直排工业企业整治、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方面的力度。
河“长治”,还要落实“河长制”的责任制。上海已建立起“市、区、街镇”三级河长制,并且进一步向村级河长延伸。同时,不少区还出现了“民间河长”,由当地的企业负责人、村民自治组织人员和志愿者等组成,成为“治河护河的参与者”。目前,上海已向社会公布了第一批和第二批共1169位河长,计划6月底前实现全市河长全覆盖,全市三级河长总数将超过5000名。
河长制责任制的落实,将在市民的监督之下取得实效。白廷辉说,上海已建立多个渠道,可以让市民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上海的各级河长办都有每天24小时不间断的监督电话;在开展整治的黑臭河道上,推行“一河一铭牌”制度,包括河长联系方式、监督方式等河长制的所有主要信息,都在上面公开,市民直接扫一扫铭牌上的二维码,就可以直接使用包括监督在内的各项功能。此外,“上海河长APP”也已正式上线,以此推进河道长效管理机制的有效建立。
在这些河长当中,不少都是领导,如何保证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履行河长职责,并对之进行考核问责呢?白廷辉说,上海在“河长制”上建立四个“到位”机制:实施方案到位、责任落实到位、制度和政策措施到位以及监督检查和考核问责到位。原来,领导一般都是负“领导责任”,成为河长之后,领导责任就是直接责任和管理责任。“哪条河如果出现问题,可以马上通过河长工作平台及时提醒河长履行职责”。市民的满意度也是考核指标,对治水的结果,既要进行水质检测,还要进行市民满意度测评。只有水质显着提升、社会满意度显着提高,才是真正实现了河“长治“的目标。
2017上海民生访谈由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新华网、新华每日电讯携手上海新闻广播、解放日报、阿基米德FM联合推出,上海仪电集团、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全程支持。